金县令终于创新了一把,是在教育方面。-精`武.小_税,旺¢ ?追*嶵?歆!彰_踕.
他规定每一季,即每三个月,都要参加一次大考,统一的试卷,在各自学院里面做题即可。
然后统一排名,挑选出前十名,给与相关的奖励。
且前三名,还可以免费读书。
每半年,县学以及各个学院、学堂派出成绩好的人来县里单独参赛,为优秀生考试,人数按照每个学院、学堂的人数百分比给。
若是再名列前茅的,继续给奖励。
这样还真有效果,顿时学习的氛围空前热烈起来。
没有通过县试的为蒙童,是一张试卷,通过县试的为学童,是一张试卷,通过府试的,为童生,是一张试卷。
不管是蒙童、学童还是童生,只要是前三名的,在本县读书的,都是可以免费读书的了。
每个阶段的前十名还都有奖励政策。
对于有钱家里的,更关心的是名声,自然要争取考到前面。
对于没钱的学生,除了名声外,更是关注那些奖励和免费读书的承诺。
李青云在第一次季考便得了学童全县第一,杜少笙考了第二名,任霄屈居第三。¢如,雯¨徃+ ′追*醉\鑫·彰`结?
第一次季考是县试后一个月就考了,金县令的意思是想要看看县试参考的人,有没有在这个月内疏忽。
因为到西月份,这些通过县试的学童就有人去参加府试了。
李青云是一定要去考的,赵成、李青云、孟砚清等也都要去参加。
孟夫子一句话,不管能不能考过去,都要去体验一番。
毕竟,这次去的是府城,不再是在县城考试,并且是由知府做主考官。
监考则有府学教逾、训导负责。
府试考题,不再拘泥于诗词,而是要考经义、表判和策论。
经义是以西书五经为基准,主要考察考生对经典书籍的理解、思想深度,以及阐释的能力、思维发散的能力。
一般会出三至五道题目。需要用时文格式来写出来。大盛朝的时文格式,独创了八股文格式。
这也是第一场的内容,第一场也叫首场,很重要,是评判录取与否的重要一场考试,但又不是唯一的标准。
还有结合第二场、第三场。
第二场、第三场同样重要,即便首场答的好,后两场答的不行,也不予录取。需要都好,才能被录取上。^看\书¨君¢ ·已′发+布¢最¨芯~璋`劫?
第二场是表判,即试论一道、诏告表一道、判语五道。
试论是对理论性的问题进行论述。诏告表则是考察考生公文写作,需要知道公文文体的规范和技巧。判语是针对司法案例、政务事务进行判断、分析,这事检测考生的思维逻辑以及对政务事务的处理能力。
第三场考策论。经史时务策,一共五道题。
题目比较杂,主要是经史、时论、历史地理、时政等方面来考察。这是需要考生对时政的见解、解决能力,以及要综合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李青云咋舌,好家伙,还说古人考试单一,哪里单一了?
你是除了西书五经外,还有学习历史、地理、时政等各方面的知识。
大概就是后世的语文、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方面都涵盖了。只是没有物理化学罢了。
有没有数学?有啊!
答题时候若遇到需要给与数据推算方面的,你也要能写得出来啊。
没有一个考生不会数学的,这里叫算学。
在县学、府学都要学君子六艺的,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数便是算数类的。
这些知识,孟夫子平时都在教他们,己经持续三年多了。
只是因为正规科举不考,所以,并没有要求他们特别的精湛,学是要学的,不是从事这一行的话,不需要过于深入。
连国子监都有算学馆进行专门算学教育。
大盛朝开国皇帝,是个非常有谋略的君主,为了发展,也是呕心沥血,正规科举主要是进士一科,即李青云要走的路。
还加了特别科,特别科没有固定的科举时间,是根据朝廷需要来开的。
比如博学鸿词科,主要经、史、诗、赋、论、制、策、檄书、颂、铭、记等的内容,主要是对于各种文体的掌握驾驭能力,文学才华要出众。
只要是过了童生试的学子,通过督抚的选拔推荐,可以入京参加此科的科举考试。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