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洪掌柜不用给她工钱。本文搜:看书屋 520ksw.com 免费阅读
此时上海,从外地来做工的工人非常多,并且数量一直在增加。
到1937年,上海光是包身工,就有七八万人。
此时是民国初年,上海的工厂和工人没那么多,但也不少,这些人里,有许多人,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是想给家里去封书信的。
原主记忆里,每逢庙会,都有读书人摆了摊子,给人代写书信,而他们身边,总围着许多人。
这活儿不需要多少本钱,完全是可以做的,她在纸店帮人写书信,空闲下来的时候,还能用纸笔写点别的,或者蹭洪老板的报纸看。
她早就瞧见了,洪掌柜桌上,放着几张报纸。
桑景云直视洪掌柜,侃侃而谈。
洪掌柜惊奇地看着桑景云。
桑家破产一事,他也听说过,他只知道桑元善的儿子不成器,却不知道,桑元善竟还有个这般出息的孙女。
洪掌柜问:“你一个小姑娘,怎么想到要出来挣钱?”
桑景云道:“不瞒洪掌柜,我家如今境况不好,连房租都要交不出了。”
洪掌柜想了想,道:“那你明日便过来吧。”
代写书信一事,是可行的,但他家中有识字的小辈,原本用不上桑景云。
只是桑家现在落到连房租都要出不起的境地,洪掌柜起了恻隐之心,也就愿意让桑景云来店里做事。
他们洪兴纸号,如今营收也日渐稀少,说不定哪天就要关门,好在子孙还算争气,即便家里的生意出了问题,也不至于落到桑家这地步。
“多谢洪掌柜。”桑景云道谢。
她也不走,反而跟洪掌柜商量,要做个“代写书信”的牌子出来,还说她可以和桑景英一道,去码头、造船厂那边宣传一番。
上海这边的码头非常热闹,停满了十丈有余的木杆大帆船。
在码头扛货的苦力、在船上工作的水手、负责维护修补帆船的工人……加起来数以万计。
这些人里,那些水手和修船匠人,还收入颇丰。
他们多是从外地来的,眼下临近中秋,肯定有人想给家里去信。
洪掌柜啧啧称奇,又一脸惋惜:“桑小姐,你若是个男人,再大上几岁,桑家说不定不会败落。”
桑家落到那下场,就是有人见桑元善年迈,还后继无人,设法谋夺桑家产业。
第8章 这世上,也不全是好人。
现如今在□□人代写书信的文人很多。
科举废止后,很多旧文人为了生计,会从事一些诸如抄书、代写书信之类的工作。
但这些人要么是在赶集或者庙会的日子,摆摊帮人写,要么是在家里帮人写,没有专门的店铺。
庙会不是天天有的,至于上他们家中去找他们,很多工人并不敢。
她胆子大,还不缺行动力,想找工作就敢到处去问,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却不同。
他们胆怯畏缩,看到装修好点的店铺不敢进去,看到金贵东西也不敢问价。
即便想给家里去封信,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是不敢去那些读书人家里的。
桑景云上辈子生活在农村,她身边很多长辈,都是这般模样,也就她父母与众不同。
她那爹妈,是见个人,就能跟对方处成朋友的,最终跟着时代的浪潮,闯下偌大家业。
现在她要帮人代写书信,明码标价非常重要,免得那些工人,连问价都不敢,还要宣传一下。
等有人在她这里写过信,一传十十传百,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过来。
桑景云跟洪掌柜一道,写了一个“代写书信,两个铜板”的牌子,说好明日一早过来,然后便带着桑景英,去了附近码头。
码头附近停了很多船,稍远些的地方,还有船员将船拉上岸,用铁片刮去船体上的青苔和吸附在上面的螺类贝类,然后用桐油和石灰搅拌打匀做成的“油灰”和麻丝堵漏洞。
等堵完洞,再在外面抹上几层桐油,船就修好了。
眼下天还有些热,这些船员都未穿上衣,用腰带拴在身上的长裤的裤腿也高高挽起。
若是原主在这里,瞧见这一幕,肯定会想办法避开,绝不会靠近。
但桑景云上辈子在农村,见多了一到夏天,就只穿一条裤衩的男人,倒是很镇定。
她走上前,就见那几个船员在看到他们身上的长衫后,露出些小心翼翼来。
他们被太阳晒得黝黑,一双手很粗,上面满是老茧,脚也光着,黑乎乎地陷在泥地里,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
桑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