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青山村,阳光变得热烈而明亮,毫不吝啬地洒在每一寸土地上。天空湛蓝如宝石,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偶尔几朵洁白的云朵悠悠飘过,像是绣在蓝天上的棉絮。
村子里的树木愈发葱茏,枝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欢快地歌唱。树叶绿得发亮,田野麦子开始泛黄,饱满的麦穗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
空气里弥漫着各种花香和青草的气息,混合着泥土的芬芳,让人闻之神清气爽。微风拂过,送来阵阵清凉,驱散了些许暑气。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古人诚不欺我,原来日日为官场忙,为家里忙,许久没有这样停下来听听蝉鸣了,老师,你觉得这山间如何?”
“自然是顶好的,山间空气清冽,虽然这日头大,但是因为林荫多,反而更觉悠然。只不过对于村民而言,作物栽种不如其他地方。”
“的确,这些日子我想了许多,多亏了我辞官后来找了老师。原本是计划着跟你到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就此安定下来,您对我的告诫让我醍醐灌顶。今儿我准备给那边递上一封信件,老师,我怕是不能长久陪着你在这儿住了。”
“你有你的路要走,想清楚了就好。不过,也是对亏了你带我来这儿。旁的不说,就着地方住着,倒是比其他地方跟更适合我们这样的老年人。起复需要时间,不过你递了辞呈不久,不管出于什么考虑,上头都会粘着你原来的功劳,不管如何说,你准备好吧。”
“学生明白。老师,如果我能回去,到时候你这边……”
秦老爷子抬手止住他要说的话:“我那事儿己经过的太久,怕是许多人都己经忘记了。况且我半只脚都己经埋进土里的人,也不想再去折腾了。你过的好,我这边也过的好。”
林砚青自然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不过还是说道:“到时候看看你族中有无子侄,如果可以的话,我会接过去,未来如何,就看他们的造化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上学这一日。家家户户有孩子的,不仅给孩子准备了沙盘,还学着镇上的式样,给他们个个缝制了个挎包,虽然如今他们没有能背的书本笔墨,但是装一装自己的小玩意儿还是挺像会事儿。
于老娘也给自己俩外孙儿缝了个包,连带着自己的孙儿孙女都带着,因为是头一日,张文山郑重的亲自送了去。跟着一块儿去的还有大顺和他家的石头、小花、狗蛋儿、朝朝。去的路上又呼朋唤友的带上了王家的两个小子,仔细看了看,光是这三家人就去了有9个孩子,全村的加在一块儿,还不知道的有多少。
石头是里头年纪最大的, 他有些不好意思,原本不愿去的,还是大顺虎着脸踹了他一屁股,“半大个小伙子居然还害羞,老子又不求你考功名,就是多人认些字儿,会算数也行的, 你瞧狗蛋儿,也就比你小了一岁,人家怎么不害臊的?”
石头原本还不服气:“他认识了字儿回来教我也是一样的,反正都是为了认字儿,哪儿学不是学的?”
狗蛋儿在一旁摇摇头:“大哥,我可没功夫教你,我回来了还得帮家里弄下水给我爹几张呢,不然我娘可记不明白。我去上学就是为了以后多赚些银子,要是教你,你要是机灵些还好,不耽误我啥功夫。你要是那苯的,不是费功夫吗?”
大顺跟二顺在后头憋笑,石头一个脑瓜子蹦儿给他弹了过去,最后还是嘟嘟囔囔的走了。小花因为年龄大了,村里男娃们去的多,也就在家呆着。
头一日学堂里满当当在坐了三十来个人,看的秦老爷子都一脸惊讶,因为来的不仅有豆丁小童,还有跟石头般大小的半大小子。窗外都是跟着来的各家爹娘爷奶。
“行,既然都来了,咱们就先说一说学堂的规矩,大家都认识我吧?”
秦老爷子己经搬下来两日,每日都在村里转悠,大家也都知道是新来的夫子,对他很是敬重。也不乏有声音质疑:“这夫子看起来年纪都挺大了,能行吗?”
旁人嗤笑道:“难不成你还指望着你儿子真给你考个状元回来?咱们只求孩子们多认识些字儿就行,况且你看他旁边跟着的林夫子,看着就跟咱们不是一路人,人家都换秦夫子‘老师’呢,可见人家本事大的很。”
“可不是,这秦老爷子看着就跟咱们不一样的。就是说不出来哪里不一样。”
不管旁人怎么说,但是在孩子们眼中,能识字儿的人,都是顶顶厉害的,闻言都异口同声道:“知道,秦爷爷(祖祖)。”
“对咯,往后啊,就叫我秦夫子,这是你们林夫子。头几日这课啊,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