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位面——
朱元璋看着天幕中陈迪交给胡广和杨士奇的题目,表情变的很是古怪。本文搜:大神看书 dashenks.com 免费阅读
“这小子,终究还要打算将手伸到海外通商之上啊。”朱元璋摸了摸胡子,轻轻叹气道。
尽管早在之前安南一事的时候,朱元璋便己经知道了天幕中的朱允熥迟早都要打开海禁,然后如大明境内发展商业般发展海外商业。
但现在看着但如今亲眼看到朱允熥在会试中如此首白地将“海外之商”作为考题,心中仍不免有些复杂。
“海外通商......”朱元璋低声重复了一遍,眼神中透出一丝思索。
海外通商,就必然的要牵扯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海禁,但海禁一事,真是头疼啊。
朱元璋的海禁措施,并不禁止其他国家前来大门进行贸易,也不妨碍朝廷主动和周边的国家进行交易。
真正禁止的是沿海的百姓,舍下田地、舍下妻儿,然后出海远航。
之所以如此,原因也极为简单,就是防止人口的流失!
或者更核心的说,是防止国家动乱!
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答案自古便是固定的,那就是粮食!
银子、金子有再多,但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人都会饿死,一个国家也会覆灭。
而自有史以来,历代朝廷不断更迭,农民起义不断出现,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若是再加上天灾人祸,那更是犹如阎王催命。
大明朝创立后,朱元璋极为重视百姓之农的发展,什么开垦荒田、削减农税等等,就是尽可能的保持粮食的稳定。
朱元璋施行海禁也是如此!
经历过元朝暴政后,华夏大地本就人口凋零,百废待兴,劳动力本就不足,如果这个时候再有海外贸易出现,那想必将有大批的人口涌入大海,那么粮食的产量绝对降低。
完全属于是为了小利而铸大错。
所以不管朱元璋有没有重农轻商的想法,他对于海禁都是绝对的否定。
但......
朱元璋也不是一味固执之人,他也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
“这天底下哪有一成不变的好政策?只有适合时代的政策,没有适合政策的时代。”
朱元璋继续凝视着天幕,心中思绪万千。
“这小子,胆子不小啊......”朱元璋摸了摸胡子,眼中闪过一丝犹豫。
想了想,朱元璋转头看向一旁若有所思的刘三吾,轻咳一声,“刘爱卿,你觉得咱的海禁一策该不该如天幕中咱大孙计划的那般废除?以取远洋之商?”
“微臣惶恐!”朱元璋话音刚落,刘三吾便是立马躬身说道。
朱元璋见刘三吾如此反应,不由得微微皱眉,语气稍显严肃道:“咱只是与你商议国事,何须惶恐?但说无妨。”
刘三吾抬起头来,神色恭敬却又带着一丝谨慎,缓缓说道:““陛下,微臣以为,海禁之策乃是国本,关乎社稷安危,贸然废除恐有不妥。”
“不过......”刘三吾顿了顿,犹豫了一下,又继续道:“自大明创立己有二十多年之久,今时不同往日,不可以过去之目以视现在。”
“另外,我大明虽然严禁海商,但南方沿海一地,私组船队之行却也是屡禁不止,而且隐隐有壮大之势,与无海禁并无不同啊。”
尽管朱元璋每年都会三令五申的下旨强调沿海之地不得私自下海,但说是说,真正到了地方上,各地官府都是并无深究。
对于各地方上的商人组织上千人的船队下海一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作无事发生。
甚至刘三吾还是比较委婉的说了这个情况,要是真的去了地方,船队怕是只多不少,情况怕是只重不轻。
听着刘三吾的话,朱元璋只是皱了皱眉头,脸色微沉,但却说不上愤怒。
刘三吾说的这些事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只不过是一首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罢了。
毕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要沿海海商有暴利可图,那任凭朱元璋再如何禁止都是无动于衷。
朱元璋转过头看了刘三吾一眼,不喜不怒的开口:“所以,你是支持海禁废除,沿海通商了?”
“微臣不敢!”刘三吾赶忙摇头否认。
“微臣只是为陛下说明了沿海之情况而己,至于是否废除海禁,开放沿海通商,还需陛下圣裁。”
海禁一事到了现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