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本来是想拉拢袁可立的,但袁可立不站队,因此惹恼了魏忠贤。
同时东林党大概也是觉得袁可立是自己这边的人,却不跟自己这边一条心,那就必须得整!历史上,貌似这样的中立人士被两头一起整的事情也是不少,搞倒了这些不想参与党争的人,把空出来的权力抢过来给自己人。这些人不断轮流上书,惹得天启帝都生气了。这天启帝虽然比较喜欢干木匠活,但总比那些沉迷酒色享乐的皇帝好些,而且他倒是能力也不错,他告诫那些言官:任用什么人是我考虑的事情,你们这些言官要识大体,不要接二连三的来弹劾别人。随后,天启帝还给袁可立加了个兵部侍郎的头衔。只是,终究随着党争的加剧,天启也有些顶不住,在天启四年,五月,袁可立离开登莱。其手下大将沈有容也因为感觉没了依靠,干脆也辞官而去。而袁可立这一走,辽东的局势很快就开始崩盘,辽南失利,重新被后金占领。而挑起这件事的毛文龙也在三年后被袁崇焕擅自斩杀,或许这个时候毛文龙应该会感到后悔吧。毕竟袁可立虽然时时告诫他,可也是真的在保他。在袁可立离开登莱一年后,辽东军事告急,袁可立再次被推荐出来,进入兵部。但是这时候,他整天都被卷在了无休止的党争之中,根本就没有办法安心做事。那些人为了扳倒袁可立,甚至派了许多人,每天都到袁可立的家附近对他进行监视,企图找到一些他的黑料。只是袁可立为官清廉,那些人蹲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心力憔悴的袁可立,最终因为反对袁崇焕的“吊孝议和”而被罢官,自此彻底远离了朝堂。公元1633年,崇祯六年,登莱兵变结束,袁可立当初苦心建立的登莱海防彻底崩溃。同年十月十一日,72岁的袁可立,病逝于老家睢州。崇祯派遣使者去祭奠,时任首辅孔贞运为其书写墓志铭,并感叹:“如果上天再给他多几年的时间,定然能像当年汉朝那样烧了冒顿的帐篷,犁了他们的龙庭,解决东北的忧患。”同时,当世最顶级的书画大家几乎全部到场,给其题碑悼念。明朝灭亡之时,袁可立的门生子弟,大多壮烈殉国,他的儿子袁枢在金陵被破之后,拒绝仕清,绝食而死。乾隆四十二年,打油诗人,自封的十全老人,拥有十全武功的清章宗捂着耳朵下令封杀《节寰袁公行状》《岳鄂王精忠祠记》。一代民族英雄,抗清名将袁可立的许多事迹,资料也因此被销毁。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就算是如此,也无法消除袁公在历史上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