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篡明 > 第575章

第575章

这,就是大明朝穷苦百姓的真实写照。

任何事,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

张准明白过来了,笑着说道:“你啊,真是小农思想。”

他本来就是武术学校的搏击教练,是专门负责教导学生搏斗技巧的,多几个人一起学习,反而教导得更来劲。从造反的角度来说,这些人更是最原始的班底啊!只要自己稍加引导,煽动,保证他们都会变成嗷嗷叫的吃人老虎!

微微顿了顿,张准举起海碗,沉声说道:“我二愣子要谢谢你们每个人!要不是你们的关照,就没有我二愣子的今天!所以,我一定会努力的报答你们的恩情的!我相信,我们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浮山所,不就是很好的根据地吗?

耗子等五人走远,才压低声音说道:“玉麟哥,你真的愿意将这门手艺传给他们?”

小女孩杨凌雪欢快的叫起来。

杨映菡的目光更是专注。

张准微笑着说道:“伯伯不要这么说,要不是伯伯你收留我,我说不定……反正,以后咱们家只要想吃鱼,就来找我吧!”

凭什么拖欠着自己的钱粮不,还粗暴的动手殴打自己?

杨锐锋打柴回来,听说张准扎到了这么多的鱼,也非常高兴,难得的赞扬了张准一句:“玉麟,好样的,咱爹没看错人!”

据说,这是杨家屯多年以来“最隆重”的葬礼了。

“谢谢玉麟!”

“每天吃鱼……”

最终,每个被打死的军户,都带着五条鱼上路。

以前有军户死去的时候,都是赤条条的下葬的,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东西陪葬。甚至,连他们身上的衣服,都要被剥下来,留给自己的子孙继续穿,不能轻易的浪费了。

选端上来的,是鱼头蘑菇汤。

杨家屯的这些人,不就是最好的班底吗?

他们四个,同样有参与那天的闹饷,家里同样有人受伤。从关系上来说,他们家里的长辈,和杨凯德是最熟悉的,是闹饷的主力。都是湖广迁徙过来的,又都是姓杨,在这异乡外地,关系想要不密切,都不太可能。

军户们抓到大鱼,最重要的,就是熬鱼头汤。对于长期缺乏营养的军户们来说,鱼头汤是很补的。当然,要是能弄点豆腐来就好了。遗憾的是,杨家并没有黄豆,也没有钱买黄豆,豆腐是不用想了。

张准勉强提起精神,沉声说道:“我很好,我没事。”

不过不能怪耗子,咱中国人都习惯传授手艺的时候留一手,以免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要是张准试图靠扎鱼谋生,甚至是家致富的话,耗子的劝告,倒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杨映菡有些担心的看着他,欲言又止。

凭什么别人可以大鱼大肉,自己却只能吃鱼?

虎头就是杨致远的外号,是五人中比较彪悍的一个。那天的闹饷,他也参加了,左边肩膀挨了一棍,现在还有大块大块的淤青。他父亲也被打伤了,后背挨了一棒,现在还不能完全直起腰来。不过,他也不亏,将对方的一个家丁同样摁地上揍了一顿。

杨致远等五人满怀憧憬的去了。

杨映菡深深的看了他一眼,这才转身去了。

“行!”

为了实现改变历史进程的目标,直接造反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要造反,就要有人,就要有班底,还要有根据地。这是张准看了不少的历史书以后,总结出来的经验。没有人,没有根据地,最多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流寇,绝对不能成大事。

黄氏的眼角,情不自禁的有些湿润。

他是个闷葫芦,平时极少说话,要他称赞别人,简直比登天还难。今天算是破天荒了。他的确也是饿坏了。天天吃野菜,吃草根,没有肉吃,肚子里一点油水都没有,还要每天准备几百斤的柴火。从崂山到杨家屯,距离可不近,挑着一百多斤的柴火,每天来回两趟,其实累的够呛。听说有鱼吃,自然是忍不住食欲大动了。

现场一片的哭声,悲恸不已。

那三户死了人的军户家庭,收到两条鱼以后,居然将其中的一条,和尸体放在一起,然后用草席卷着,就这样草草的下葬了。负责下葬他们的杨凯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