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第三个,替我去县城买几样东西。”
“大当家请说!”
“硫磺,硝石。”
“大当家,你买这些东西干什么?”
“我有用处,有多少买多少。”
“好嘞。”
“还有一个,秃三炮这家伙没有帮我完成。去县城抓几个穷酸的读书人,我们得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
“大当家放心,都交给我了。”
“那好,自己注意安全。暂时在那边安分一点,你们的任务,不是搞事情,不要引起官府的注意。”
“明白了。”
…………
卧龙县县衙
钱师爷拿着一份公文,走进了县令的书房。
“县令大人!”
“怎么了?”
“朝廷的公文!”
县令接过公文后,长叹一口气。
“大人,朝廷的公文说什么了?”
“朝廷要加征辽饷。”
“什么,加饷?”
“北方辽国蒙乌人频频入侵中原,朝廷不堪其扰。决定派遣大军,跟辽国蒙乌人决战,所以要加征辽饷,每亩加派三厘五毫,共增加赋银200多万两。”
卧龙县现有耕地将近二十万亩,他们的摊派其实并不多。哪怕有个一两千两白银也足够了。但是无论是县令还是钱师爷,都是老油条。他们知道,县里大部分土地,都在大户手中。而大户的钱,你是收不上来的。
那么这些饷银就得全都落到那些自耕农头上,问题是,现在的自耕农,已经处于破产的边缘。你再把这些钱加征他们头上,无异于逼着他们去死。
可这些钱收不上来,县令大人的官也就不用做了。思来想去,与其自己丢乌纱帽,还不如苦一苦百姓,骂名朝廷来担!
本来县令大人还准备组织第三次围剿,如今看来,只能先放下。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先把朝廷的饷银征收起来,保住乌纱帽。
而且,朝廷为了跟辽国蒙乌人决战,将各地驻军精锐抽调一空,全部北上。
县令大人现在就是想围剿那帮土匪,也没有底气了。
真要是把那帮土匪逼急了,万一杀出大山,冲到县城底下,那他都不知道如何收场了。
县令大人坚决贯彻朝廷的指示,于是整个卧龙县一阵鸡飞狗跳。大量农民破产,开始逃亡。
然后,这帮人就涌进了大山。
“陛下!”
“丞相,出什么事了?”
“大量的流民涌进大山之中。”
“哦,还有这种事情?”
“陛下,这两三天,咱们已经接收了将近五六十人了。”
“这么多?”
“是呀!”
“具体怎么回事?”
“那帮农民说,朝廷加征辽饷。”
“辽饷是什么东西?”
“嗯,好像是为了跟北方辽国决战!”
“北方还有一个辽国?契丹人吗?”
“不是,是蒙乌人!”
“蒙乌人?这个辽国很强大吗?”
“陛下,很强大,非常强大。他们东起辽东,西至天山,横跨万里。我朝开国以来,便受其威胁。不过具体的,我就不清楚了。只是以前我上私塾的时候,先生是这么跟我说的。”
“丞相,这样吧,如果来人了,你就把他们接收进来。李大军那个百户所反正还空着,就全部塞给他。你跟大将军两个人,将他们的生产军事全都安排起来。咱们先把那个百户所给搞起来,这帮人就安排在鹰山山脚下。”
“是。”
晋国都城开封,东华门
“放榜了,放榜了!”
东华门人头攒动,一众学子焦急地等候着。
随着科考榜单的公布,一众学子有人欢呼雀跃,高声呼喊:“我中了,我中了!”
更多的人,则是唉声叹气,无奈摇头。
三十五岁黄秀全紧握双手,咬着牙,死死盯着榜单。他从头看到尾,一遍又一遍,在那上面,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落榜了,这些年,他为了科考,倾家荡产,最终却依然是落得名落孙山的下场。他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他自己很清楚,这次过后,他再也没有机会科举入仕了。
他的梦想破灭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无尽的怒火。
黄秀全浑浑噩噩地离开了东华门,这座繁荣的城市,他没有立锥之地。今后,他也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