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下的百姓倒是看着孟浩然的诗很高兴,有识字的人作讲解,大家也对这天幕上所说的内容有了了解。
相比于前面着重介绍的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是孟浩然的田园诗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一些。毕竟,他们的生活是和山山水水打交道,田野间的风光,他们见得多了,但正是因为过于熟悉,所以并不以为意。而孟浩然的诗则描绘了他眼中山水田野的美丽。于是人们纷纷称赞着孟浩然的诗作,仿佛也能够感受到那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要不说是文化人呢,写得真是好!”
“是啊,不过我们整天都忙地里的活去了,哪有时间琢磨这些东西……不过这个叫孟浩然的写的确实不错,我就想不到这些,这样看来确实挺好看的。”
村野间在讨论孟浩然,街坊间也是议论纷纷。
他们大多生活在城镇上,对山水有认识,但不多。现在看着孟浩然这些诚恳意真、景致动人的诗作,对山水之美也有了长足的长进。
大概人对山水是有着天然的向往的,他们读着孟浩然的诗,仿佛自己也徜徉于山水中。
“虽然孟浩然老是想要做官,但他的诗却是满满的山水自由的意味,这个‘诗隐’还真是没有取错。”
“若有机会,我也想要去游山乐水,好好玩一番。”
“你是有这个钱了,也不知道你能不能写出同样的诗,出名可就靠你了!”
“不不不……我不行的,我不会写……”
******
相似的对话也发生在大汉年间。
虽然诗词的格式有些新奇,但蕴藏的美是共通的,读懂美的能力也是相同的。
“这诗词倒很是新颖,这个孟浩然所作的诗词清新自然,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若是此生能像他那般,纵情于山水之间,倒也不失为一种快意人生。”
“你想要这样的人生?山水固然美,但我倒是更希望能打败匈奴。”
“匈奴确实可恶,我也希望匈奴可以被打败,但这是两回事吧……”
“不过说起来,这个天幕草原能不能看到?”
“……我也不知道啊……”
这个问题在天幕出现之初当今天子就已经派人探过了。能看见天幕的边界刚好是疆域之内。一旦出了皇朝疆域,就看不到天幕了。当然,这样的设置防不住探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住了敌对势力。
人们天马行空地议论着,心中不免产生了对孟浩然才华的钦佩和对山水生活的向往。
而在这两个时空中,孟浩然的诗歌如同一道桥梁,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人们的心灵紧紧相连。
远离喧嚣,寻找内心的宁静,是不少人钦羡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只是离他们足够远。也正是因为远,才让人向往。
【山水悠悠,恬静自然。孟浩然身在山水之间,但心依旧向往庙堂。有心报国,但最终只能是纵情山水,大概是诗人共同的特点,这既是他们的不幸,也是他们的幸。】
玉不识娓娓道来她对孟浩然一生的注解,紧接着就对此次的直播收了个尾。
【山水田园诗是我国唐代重要的诗歌流派,诗作多以田园生活、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东晋的陶渊明、南北朝的谢灵运、唐朝的孟浩然和王维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情绪,诗词作品整体呈现出一幅色彩雅淡但意境幽深的画面。】
【而他们在写作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的能力,他们既能概括地描写或雄奇壮阔或绮丽秀美的景物,也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千姿百态,时常能够得到会心名句。当然,他们更是能够凭借自身对山水自然景色的锐敏和触动,巧妙地捕捉各种适合表现其生活情趣的形象,来构成独到的意境写作诗文。以上种种,使得他们的诗作呈现天然去雕饰又不失意蕴的自然动人,把六朝以后的山水田园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汉朝的人因为时间的限制对后世不了解,对提到的人都是一副不熟的样子。但唐朝对陶渊明和谢灵运还是见解颇多的。
“陶渊明和谢灵运吗……”
“这两个人我认识,他们写的诗也是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说话者想起陶渊明、谢灵运的写作风格,对比孟浩然的诗词内容,发现确实很像。
“山水田园诗派吗……”
“郁郁不得志时,寄情山水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