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破产后,祖宗逼我种地开荒 > 第259章 竹笼做出来了

第259章 竹笼做出来了

回到家里,陈渝一屁股坐在沙发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精-武^小!说?网′ !免.费*阅^读¨前两天高强度的扫描以及旅途上的劳累,让他感觉自己就像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一样,整个人都软塌塌的。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好好地喘口气,陈兴凡就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满脸兴奋地告诉他一个好消息:“竹骨共生法的笼子做出来了!”

陈渝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他猛地从沙发上弹起来,也顾不上休息了,匆匆忙忙地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了一把脸,然后随手把毛巾递给一旁的冬梅,连毛巾上的水都没来得及拧干,就迫不及待地和陈兴凡一起向村里的晒坝跑去。

一到晒坝,陈渝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宽敞的晒坝上摆放着一件巨大无比的东西,那东西前粗后细,就像一条巨大的蟒蛇盘踞在那里。

陈渝目测了一下,这东西至少有十五米长!那庞大的身躯,仿佛要把整个晒坝都占满。

此时,二十多个篾匠正围在这个庞然大物旁边,忙碌地做着最后的收尾工作。

看到陈渝来了,李太华立刻迎了上来。

他满脸笑容,脸上的皱纹都仿佛舒展开了,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3\8′看′书·网′ /更~新*最*快,他一边向陈渝招手,一边自豪地说道:“陈总,来来来,快过来看看咱们做的这大家伙什,保证让您大开眼界!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

李太华把陈渝带到竹笼前,不等陈渝发话,指着足足有两立方的竹笼头部介绍道:“这是整个竹笼最关键的地方,用来装树根......”

在近三十名经验丰富的蔑匠辛苦劳作下,历经十多个日夜的劈、削、编、扎、煨、烤、压、勒,这承载着移山古树希望的“竹骨共生”之笼,终于在篾匠们布满老茧与血痕的手下,呈现在人们眼前

它绝非寻常的竹筐或篱笆,而是一座用坚韧与智慧构筑的、为巨树根系量身定制的移动宫殿。

轮廓与骨架: 整体呈一个巨大的、敦实的圆柱体,底部略阔,向上微微收束,长达十五米有余,粗壮得需要三四个壮汉方能合抱。

它的骨架并非钢铁,而是由上百根精心挑选、碗口粗细的老竹青构成。

这些竹骨并非笔直,而是依据树根天然的虬曲之势,巧妙地弯曲成弧,如同无数条坚韧的蛟龙脊骨,深深扎入大地般的底部结构,又昂扬向上,在顶部形成一个向内聚拢的穹窿。′j_c·w~x.c,.!c+o-m.

每一根主骨都经过烈火煨烤定型,呈现出深沉油亮的古铜色,透着烈火淬炼后的刚性与岁月的沉静。

骨架之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编织艺术。手指粗细的金黄篾片,在篾匠们灵巧的指尖下,它们以双层结构紧紧包裹着主骨架:外层是极其致密的“人字纹”或“回字纹”编织,篾片交叉处紧密得几乎不透风,像一层坚固的竹制铠甲,足以抵御搬运途中的任何冲撞与摩擦。

内层则相对疏朗,采用更富弹性的“六角孔”或“龟背甲”编法,形成一层富有韧性的缓冲网,温柔地承托着即将包裹进来的巨大泥球和万千根须。

所有骨架相交的关键节点,都被韧性极强的老藤皮或浸透桐油的棕绳反复绞缠、打结、锁死,形成一个个坚固的“竹节”。

在这些节点和笼体应力最大的部位(如底部、腰部),还额外穿插捆绑着加固的“箍”——那是用整根粗壮毛竹剖开、煨弯制成的强力竹圈,如同给巨笼套上了坚实的腰带和脚环,确保它在巨大压力下也不会散架变形。

笼壁并非光滑一片。为了透气透水,同时便于观察和后续操作,在特定高度巧妙地留出了数个碗口大小的观察孔,边缘用细篾精心收口,光滑不伤手。

笼体底部,更是用数层厚实的粗篾席叠加编织,密实得如同盾牌,确保泥土不会在搬运中漏失。

最令人叫绝的是,为了在移栽后让新根能自然穿透寻求水源和养分,整个笼体,尤其是下半部分,那些看似致密的编织篾片之间,其实都蕴含着篾匠们预留的极其微小的、均匀分布的缝隙,这是“共生”二字的精髓——既固根,又不囚根。

整个竹笼散发着新竹的清香与火烤后的焦香混合的气息。

篾片的金黄、骨架的古铜、藤棕的深褐,交织出一种沉稳而充满力量的美感。篾片表面光滑,但细看之下,处处留有篾匠们指腹按压的凹痕、篾刀刮削的细微纹理,甚至隐约可见汗水浸润的深色印记。

宠大的笼体透着一股刚柔并济的韧劲。阳光洒落,竹笼投下巨大而繁复的影子,每一根篾条、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