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三国:我刘封不想作死 > 第179章 响震关中,诸葛亮兵取陇右(6K)

第179章 响震关中,诸葛亮兵取陇右(6K)

第179章 响震关中,诸葛亮兵取陇右(6K)

诸葛亮静坐席间,火光映照下羽扇轻摇,目光温润。

内心却是感慨良多。

由于诸葛亮无子,无法将一生所学传承子嗣,时常令诸葛亮深感遗憾。

虽有从胞兄诸葛瑾处过继了诸葛乔为子,但诸葛乔的天赋才能并不出众。

为此。

诸葛亮对诸葛乔的管教甚为严格,即便诸葛乔尚未及冠,也被诸葛亮安排去当了粮官。

又有马良之弟马谡。

原本诸葛亮是准备将马谡也带到身边历练的,又不知为何,马谡忽然被刘备委派去了长沙协助长沙太守马良理政。

虽然不明白刘备为何会如此,但诸葛亮也只能放弃让马谡跟着历练的想法。

邓艾虽然也有天赋和才能,但邓艾是刘封委托诸葛亮培养的,跟诸葛亮也不可能走得太亲密。

诸葛亮依旧没能寻到适合继承平生所学的门生。

不曾想。

竟然在冀县遇到了姜维!

了解得越多,诸葛亮对姜维就越有共鸣般的喜爱。

郡中衣冠,幼年丧父。

虽有不幸遭遇,但从未自暴自弃,反而勤勉于事,努力的提升自我的才能和名望,以求能获得功名光耀门楣。

行事也非残暴寡恩,而是极重情义,有仪容有气度,不坠名士之风。

才能和心性远胜诸葛乔和马谡,李邵、马良亦有不如。

等等。

这也是为何,一向事务繁忙的诸葛亮愿意花时间等姜维宿醉酒醒。

诸葛亮的礼遇,也令姜维颇为激动。

虽说昨夜故意宿醉等诸葛亮到来心存算计,但这也是乱世生存的基本。

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能只是道听途说就对某个人深信不疑。

倘若诸葛亮不能达到姜维的预期,那么姜维也会生出“诸葛亮不过如此”的想法,正如姜维先前会对梁绪称“若诸葛亮不能识破我计,灭之又何妨?”

君择臣,臣亦择君,是乱世常态。

姜维的目光清亮,言语间也是颇为恭敬:“我不能保家卫城,当不起丞相一声‘上士’。”

说话间。

姜维的内心也不由多了几分忐忑。

倘若面对的是旁人,姜维顶多是客套一阵,表达出“我愿意归附大汉”的意图即可,内心不会忐忑:

不外乎换个老板来打工,谈不上什么忠诚,皆是各取所需的利益罢了。

然而面对诸葛亮时,姜维却担心诸葛亮会因“不忠曹魏”而小觑自己。

昨日城下的时候口称“我虽不才,亦知忠义。食魏禄、守魏土,岂能因诸葛公三寸之舌就背主求荣?”,然后今早就改态度了?

怎么看,都不合理。

这种复杂的心境,让姜维在这瞬间竟生出了患得患失感,想归汉跟着诸葛亮,又怕被诸葛亮小觑。

姜维神态上的细微变化,并未瞒过诸葛亮的眼睛。

类似的心境,诸葛亮也没少见。

小觑?

那也得因人而异。

更何况。

在诸葛亮心中,曹魏只是伪魏。

姜维身为汉室郡吏之后,不守魏土,才是忠节。

儒雅的笑容在诸葛亮脸上浮现,一字一词皆如明灯一般照亮姜维的心底。

“将军本是汉室良吏之后,守的也应是汉家的城池,而非伪魏的城池。

曹丕篡权,亦非诸县官吏之过,乱世求存,本就不易;诸县官吏为保家室,不得不以伪魏为尊,此非德薄不忠,实乃形势所迫不得不为。

亮曾与燕王殿下论天下,燕王殿下言‘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汉室失势,本乃君臣肉食者之过,岂能因此而苛责天下人之忠节?

如今,陛下以太子为将率军收复失地,将军宁可被马遵问罪也不肯尽心助马遵守城,乃是大义。

能保家室,能复汉土,当得起‘上士’之名!”

诸葛亮是会说漂亮话的。

寥寥几句,就将姜维这个“降将”的身份披上了“大义”的外衣。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马遵不信任诸县官吏,将诸县官吏的家眷都扣留在了冀县。

姜维仅仅只是在冀县为官才得以跟家眷团聚,而其余诸县如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