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三国:我刘封不想作死 > 第146章 腹背受敌?刘封布计控张郃(6K)

第146章 腹背受敌?刘封布计控张郃(6K)

第146章腹背受敌刘封布计控张郃(6k)

“汉狗可恨!“

看着满地的狼藉和伤亡,杨秋忿忿不平。

不论是汉军守山时的顽强,还是撤军时的果断,都让杨秋又气又无奈。

汉军表现得越好,就越反衬出杨秋的无能。

当初大言不惭的喊着要破寨,更是声称“如不胜,请斩某头”,结果表现却是平平,让杨秋如何能甘心

而在一旁。

不同于杨秋的原地愤恨,郭淮却是在细细的询问斥候。

在发现汉军有撤军的迹象后,郭淮就派斥候登高去数汉军的旌旗人数。

而结果。

也正如郭淮的猜测!

根据斥候的反馈,光是两个山头出现的汉军,就远超千人!

在询问了斥候后,郭淮又去盘问没来得及跑掉的汉兵俘虏,根据汉兵俘虏口中的描述,再次证实了心中的猜测。

待回到营中后。

郭淮向张郃详细的汇报了今日设伏和攻寨前后探得的情报以及对战场局势的猜测。

张郃对郭淮是很信任的。

亦或者说:张郃能当上左将军,郭淮是功不可没的。

昔日夏侯渊被斩,魏军新失主帅,尽皆惶惶。

时任军中司马的郭淮和督军杜袭收敛散卒,号令诸军称:张郃是大魏名将,素为刘备忌惮,只有张郃能退刘备。

当时的张郃职仅为荡寇将军!

豪门出身的郭淮,在审时度势上有超乎常人的判断。

如今亦是如此。

即便是对郭淮极度不服的杨秋,此刻也在认真思考郭淮收集的情报以及对战场局势的猜测。

对郭淮不爽归不爽,杨秋在关中战场厮杀了几十年,眼光毒辣,对郭淮猜测的正确与否也是能看明白的。

只是在看明白后,杨秋心中又颇不耐烦。

“若如此,刘封岂不是将大半的兵力都调到丹水城来了南乡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夏侯尚和徐晃连城都不敢出了吗”

夏侯尚和徐晃被堵在南乡,关中援军又被堵在丹水。

刘封以寡敌众,优势在他

这样的结果,让杨秋很难接受!

换而言之:杨秋觉得自己又被小觑了。

郭淮看了一眼低头沉吟的张郃,又提出了猜想:“不论刘封如何调兵遣将,他的总兵力是不变的。丹水的兵力调多了,南乡的兵力就会变少。

征南将军和右将军也非庸人,或许短时间内会忌惮刘封是在用疑兵之计而不敢轻易出城,但时间一久定也能觉察到刘封的劣势。

我以为:可在此养精蓄锐,同时派兵去周围乡亭征用粮草,以待征西将军大军到来。

届时粮足兵稳,就可强攻汉军在丹水的城寨,配合南乡的征南将军和右将军,前后夹击,就可势如破竹。”

郭淮再次提出了稳健的策略。

这次杨秋没有再反驳。

今日的攻寨让杨秋看到了汉军的顽强,也看到了汉军的军力不弱于己方。

不能抢到功劳,杨秋也不愿再去劳累攻寨。

见杨秋低头不吱声,张郃遂有了决断:“郭护军所言在理,汉军凭借险地固守,急切难进。交战难以获胜,不战会受责罚;军中粮草,也难以支撑我等与汉军长久对峙。

我也正有意让大军暂时停止前进,养精蓄锐。”

顿了顿。

张郃又道:“然而我等既为先锋,也不可一味避战。我有意再分一军,渡丹水寻小径偷往南乡城,先与南乡城的征南将军和右将军取得联系,不知杨将军和郭护军,谁愿前往”

张郃依旧很精。

未战先料败,根据己方存在的劣势采纳郭淮的提议。

同时。

为了避免被曹真责罚,张郃又决定分兵渡河去南乡。

配合先前给曹真的去信,张郃的人设就会变成积极求战又不失智慧的先锋大将。

张郃不是关中的主将,犯不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去搏命。

功劳是曹真的,命是自己的。

郭淮和杨秋皆未开口。

郭淮是不想去,杨秋是想去又担心再次被郭淮分功。

见状。

张郃的目光看向杨秋:“杨将军,我分你一千兵马,你可敢渡河寻径前往若你功成,此战我当表你为首功!”

郭淮要留在身边商讨军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