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遵南乡侯节制!”
听闻魏正心中盘算着夺取上庸三郡,王训先是满脸震惊。^z¨h¢a*o_h/a\o~z^h^a~n,.?c¢o-m-片刻后,脸上绽放出难以抑制的喜悦,激动地说道。此刻的他挺直腰杆,声音洪亮。也向魏正表明愿意入伙的决心。魏正看着王训的反应,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在他眼中,王训此人,倒也有些心思。方才那番话,暗藏深意。其一,解释了数月前自己传书城固县,要求其派出水军支援,王训却未现身的缘由;其二,强调此次前来,乃是遵父亲王平之命,意在搭救魏正,将自己置于一个看似正义且有靠山的立场。魏正心中清楚。对于自己这位如今大汉公认的新生代第一人,王训心底并非全然信服。实际上也是如此,大家都听说过很多和自己年纪差不多大的人很牛,但往往觉得不是对方真的牛,而是时机正好罢了。在王训的认知里,坊间那些传闻。诸如北伐大败司马懿,朝堂之上权柄操弄斗倒帝党,皆出自魏正之手。这简直荒谬至极,他打死都不会相信。在王训看来,若魏正真有这般通天本领,又怎会被明升暗降,只落得个小小县长之职。在王训和身边一众朋友多次探讨分析后,他们一致认为,这不过是大将军魏延出于私心,想要大力推举魏正上位,故而刻意为其造势。|?2天±禧~小¨说D网~ <无?,[错[内}容?±而胡济为了安抚魏延,才顺水推舟,采取了这般手段。可怜大将军军事能力天下无双,政治手腕太过稚嫩。当胡济坐稳朝堂的时候,又怎么可能没有下一步的动作。至于此次王训能迅速赶来,实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父亲王平来信,军令如山,他不得不从;另一方面,王训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潜藏的战机。事实上,早在得知大将军抽调精兵的消息时,王训便已暗中着手整顿船只,未雨绸缪。这也是他此番能够如此迅速抵达的关键所在。然而,与魏正见面之后,魏正一番关于上庸三郡的一句话,犹如一块极具诱惑的大饼,瞬间让王训有些晕头转向。上庸三个郡啊!而且真的是唾手可得。南乡县一战,加上这一通洪水下去,荆州兵三万人,外加长安和上庸三郡的一万余人,仅五万人几乎丧尽!王训在心中思忖,丞相诸葛亮北伐多年,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也不过才收复两个郡。可如今,若能一举拿下上庸三郡,那功绩简直不可估量。想到此处,王训情不自禁地咽了口唾沫,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毕竟,他们和收复阴平和武都的陈式不同。他王训还年轻,官职还小,还有大把的前途。而陈式收复阴平武都的时候,已经德高望重,年岁不小了。?s.y!w′x¢s¨.!c!o+m-接下来,升无可升。就连丞相也只能刻意淡化对方。这是魏正给王训的里子。另外,还有面子。魏正可是一口一个“将军”地称呼他,这也让王训感到极为受用,心里不禁对魏正亲近了几分。他原本的职位并非将军。在军中,王训起初不过是个军司马。后来,丞相府在与帝党的权力争斗中彻底胜出,全面掌控朝政大权,府内官员迎来了一次普遍的职位提升。王训虽无显著功绩,但也因此连升数级,得以担任校尉。这情形,其实和后世颇为相似,就如同跳槽到一家新公司,或者所在城市的公司升级成为区域公司时,员工的职位往往会迎来跃升。而魏正称呼王训为“将军”,一方面像是一种暗含的许诺,暗示着未来王训若立下大功,晋升将军并非难事; 另一方面,也是巧妙地拉近距离,如同后世,见到一个经理,尊称一声“总”,对方往往不会纠正,反而会因这高看一眼的称呼而心生好感。至于有没有愣头青,梗着脖子给你解释他现在不是总,而是经理,就没人清楚了。但在这里,大家显然都习以为常,并没有人出面纠正。不过,王训身边的一个军司马忽然开口道:“南乡侯智计如妖,某等粗人原不该多嘴。只是这数月困守孤城,一朝借助天灾大胜贼军,万不可骄傲自满啊。毕竟当年前将军督荆州,借天灾灭于禁七营,进而威震华夏......”说到这里,他咳嗽了一下,补充道:“不能小瞧对手啊,否则蹈前将军覆辙,可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