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酸涩,眼眶微微泛红。
他想起与诸葛亮相处的点点滴滴,丞相的教诲言犹在耳,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更是重如泰山。沉默片刻后,姜维抬起头,眼神中透着坚毅,道:“师娘,待弟子前往询问一番,看看忠贤究竟在想些什么。” 黄月英微微犹豫了一下,眉头轻蹙,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思索片刻后,她还是认真地叮嘱道:“姜维啊,胡公是阿亮的诤友,一生光明磊落,与阿亮情谊深厚。魏将军虽然和阿亮在一些事务上多有争执,但他从未有过逾越规矩之举。况且阿亮对魏延的才干极为欣赏,一直对他寄予厚望。你去询问时,千万不可多说那些容易引起误会的话,以免伤了和气,坏了阿亮的苦心。”“师娘,某明白。”姜维恭敬地抱拳行礼,“弟子定会谨言慎行,不会辜负师娘的嘱托。”看着阔步而去的姜维,黄月英闭上双眼。脑海中出现了当年那个爽朗伟岸的青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变得殚精竭虑。而她虽然给予了很多帮助,却在最关键的地方,迟迟却未能给他诞下子嗣。直到年过四十,他才在她的催促下纳下妾室......如今几个孩子虽然可爱,却不是自己所出............“忠贤。”姜维还未走到魏正身边,便远远地拱手行礼。“是伯约啊。”魏正正沉浸在对诸葛亮深深的思绪之中。听到姜维的声音,下意识地抬起头,伸手随意地招了招手。见状,姜维不禁微微一怔。一时间,他竟有些恍惚。无他,魏正此刻的姿势和说话的语调,都像极了丞相。那抬手的动作,那熟悉的口吻,仿佛带着一种无形的魔力,让姜维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丞相就活生生地坐在那里,正亲切地招呼着自己。这种错觉让姜维心中五味杂陈,悲伤、思念、感慨等诸多情绪交织在一起。他定了定神,缓缓走到魏正身旁,轻轻坐下,目光望向丞相的墓,低声说道:“忠贤,你常常在此一坐便是许久,可是在思念丞相,还是想要什么?”闻言,魏正转过头,目光落在眼前这位俊朗的护军身上。姜维在历史上的形象,也是充满了争议与迷幻色彩......有人赞誉他是个至纯的理想主义者,一生都为了兴复汉室的理想,矢志不渝地奋斗,哪怕面对重重困难与挫折,也从未放弃。然而,也有人诟病他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认为他在蜀汉后期的种种决策,更多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权力欲与野心。但不管外界如何评价,能从一个来自敌国的降将,一步步做到蜀汉的大将军。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他绝对是一个聪明人,有着非凡的智慧与才能。“我自然是想要什么。”魏正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世间之人,又有谁能真正超脱于利益之外呢?”他微微停顿,目光变得深邃而坚定,“但我想要的,其实是丞相想要的是什么?”魏正之所以空闲便来丞相墓前,一方面确实是出于对丞相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深切的缅怀之情。但在这复杂多变的局势下,又怎么可能仅仅只有这单纯的情感因素,而没有其他的利益诉求呢?魏正虽然对诸葛亮敬佩有加,但他也深知,在这乱世之中,仅仅心怀敬佩而不做出对局势有利的事,那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空谈。他们如今想要和刘禅争夺权力,就必须将丞相这面极具号召力的大旗高高竖起!为丞相立庙,只是他们计划中的第一步,而接下来,还有第二步......当然,一路走来,他们借助了诸葛亮在众人心中崇高的威望与影响力,得了诸多便利。那么接下来,自然也要尽心尽力地照拂好诸葛亮的家眷。这既是道义所在,也是巩固他们势力的一种方式。“忠贤若真是如此,某愿受魏君驱使。”姜维目光灼灼,言辞恳切地说道。闻言,魏正倒是一怔,这姜维,居然听懂了他的意思。这聪明程度,不亚于费祎了,甚至略有......————————昨日哭了个惨,没想到有这么多兄弟姐妹支持,感激不尽。无以为报,抽时间加更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