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他微微一愣之际,胡济却仿若早有预料一般,递上一把羽扇。魏正见状,赶忙躬身接过羽扇,轻轻展开,缓缓扇动起来。伴随着微风拂面,他继续说道:“蒋琬肯定已经背叛。董允虽然是荆州南郡人,却是东州派。其又是太子洗马出身,一直在待在陛下身边。东州派式微离散,丞相这才趁机拉拢。想来董允心中深处,未尝不是把陛下排在前列。至于向宠,虽手握军权,可他能力有限。在这复杂的局势下,独木难支,难以阻挡这场权力的博弈。”胡济连连点头,但又有些疑惑道:我军如今手握重兵,刚刚还在箕谷取得大胜,声威正盛,他们怎敢如此大胆妄为?”“丞相在世的时候,他们决然不敢有这般举动。但如今丞相已然仙逝,大汉动荡。蒋琬和董允必定是认为时机已到,已经暗中与陛下结成同盟,妄图裁撤丞相府,将大汉的最高权力重新收归皇权。”魏正分析道。“那我们应该怎么办?”胡济神色焦急的问道,目光紧紧看着魏正,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在过往的岁月里,他一直颇为自负。自认为头脑聪慧,时常觉得杨仪不过尔尔,就连丞相诸葛亮,也仅仅略胜他一筹罢了。然而,真当他身处如今这般风云变幻、需独掌大局的关键时刻,才深切体会到,许多事情远非从前想象的那般简单。随着对局势的深入洞察,每多一分了解,胡济心中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便愈发浓烈。遥想当年,先帝刘备骤然离世,彼时李严牢牢掌控着军权,丞相府里有王连在一旁掣肘,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大汉政权可谓是岌岌可危。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可丞相诸葛亮却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卓越的胆识,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步步将动荡的局势稳定下来,最终实现了局势的惊天反转,为大汉延续了命脉,为荆州人撑起了一片天。如今,同样的困境摆在眼前,胡济却深感头皮发麻。原本身在局外可以很轻易洞察的问题,忽然之间变得好似云山雾绕般,模糊起来。所以,无奈之下,他只得找魏延商议。魏延一时嘴欠,说魏正得了丞相的真传......所以两人一番商议后拿不定主意,就只能追回魏正了。魏正眨了眨眼,道:“这种情况,自然只能召集众将商议,然后大军前往成都,逼宫了。”闻言,胡济大吃一惊。魏正却是又把历史给串起来了,前世的时候,杨仪带着大军继续驻守汉中就好了,为什么要带着大军前往成都呢?问题就出在这里。看似平稳的权力交替,其实底下是暗潮汹涌。这也是史书记载,诸葛亮刚刚去世的时候,远近之人都感到危惧的原因所在。蒋琬脚踩两条船,一方面和陛下结盟,一方面又通知丞相府。杨仪率领大军抵达成都后,蒋琬左右逢源,既利用皇权给丞相府压力,各个击破;又利用丞相府的大军给刘禅压力,然后自己上位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在第二年四月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