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掀翻满清,华夏大航海时代 > 第七章 科学院

第七章 科学院

堰口镇张府,新扩建的西院内。

一个房间上面挂着科学院的牌子,这是张文杰让赵言平写好以后找工匠定做的。

门的两侧也挂着两块牌子:右边是“格物”;左边是“致知”。

就是这就是张文杰直接组建的科学院的精神,格天下万物,致大道之理。

院子中,张文举站在讲台上,身后一块黑板,手中拿着石膏做的粉笔。

小小的人一派老师的样子。

“今天开始,你们就算是进科学院了,这里既是教学的地方,也是你们研究天下万事万物道理的地方,不要觉得我说的是大话,你们以后也要把这个理念传递下去。起立,上课。”张文举用清脆的童音开始授课。

院子里坐着三十个学生,全部都是他家家丁或者佃户家里选出来的,年龄在十到十四岁,基本上都是有一定的识字基础,才可以这么学习。

“首先,就是数学,数学或者叫数术,乃是我们人靠着自已的知识总结出来的一种认识世界的学科,不同于你看到的事物,就是一直存在的……”

张文举花费一节课的时间简单讲解数学的重要性,然后就回去了,他每天早上下午各上一堂课。

之后的很多课都是家中几个学了三年多的家丁教学,他们有基础的知识,可以把最近赵言平把一些杂书译成的白话文讲给他们听。

过了半个时辰,这些学生被带到一旁,院子里坐满了一群十五到二十岁的青少年总共四十六人。

张文杰要继续上课,也是从数学讲起,讲到物理,再到整个世界。

又是三刻钟一节课,讲完以后就到了吃饭的时候。

正房大堂,赵言平坐在主位,其他人依次落座,张世兴有些无奈的看着岳丈,这都待了半个多月了,怎么还不走?丰宁书院可是少了你这个山长半个多月了。

“元儿,你怎么说一说,让你外公回去。”张世兴低头跟张文举小声说。

赵言平看着张世兴小动作,严肃的说:“吃饭就吃饭,有什么事吃完了再说。”

张文杰点点头,表示很简单。

吃过饭以后,张文杰找到赵言平说:“外公,你这一个人解释,查找资料太慢了,你不是有很多现成的劳动力吗?”

赵言平还在想一些问题,听到张文杰的话,疑惑的问:“我哪里有什么可用的人。”

“丰宁书院,那里怎么没有几十个学生,他们可是读了好多年儒家典籍,找他们帮你查找一些偏门典籍,做些最初的工作还是可以的,您可是书院山长,只要不影响他们科举,这怎么教书不还是您说了算。”张文杰提醒道。

赵言平在这里的进度很慢,有些名词的意思他也不知道,就要去查各种书,还要找人问问,十分耽误时间。

张文杰的话打开了他的思路,他在西乡县城里还有几十个免费劳动力呀!

“好,我这就回去,等我把天工开物和梦溪笔谈这两本书整理成白话文了就来找你。”赵言平激动的说。

他说完就去找张世兴安排马车,张世兴听到他要走,十分高兴,赶紧安排马车。

“你就这么盼着我走?”赵言平看到张世兴的表现,就知道他们吃饭的时候在说什么,严肃的问。

张世兴赶忙赔罪:“岳丈大人,哪里是呀,您在我这里待了这么久,岳母都想你了,我是为您俩久别重逢感到高兴。”

赵言平板着脸说:“花言巧语,快去准备,我回书院是有大事。”

“好的,岳丈,我这就去。”张世兴赶忙走出去准备马车。

两刻钟后,张世兴看着岳丈赵言平的马车渐远,松了一口气:真的走了。

张文杰在旁边说:“真的走了,爹,你后面想干啥就干啥。”

“元儿,别这么说,我也是想让岳丈和岳母早日相聚。”张世兴摸着他的头,说道。

小插曲过后,科学院的教学也走上正轨,张文杰以两天一个转换,每天两节课,数学、科学、哲学、数学,这样教那些学生。

稳定的生活过了两年,他们并没有去扩大军队,扩大地盘,增加太多火枪产量。

整整两年,家丁队也就增加了六十人,是从巴山的流民中选拔的,选上以后就被分了地,孩子安排识字。

科学院的学生每年多一百人,大多都是孤儿,从各地带回来的六到十二岁的孩子,有的是已经是孤儿了,有的是家中养不起了,要卖掉。

只有二十来个学生是从张家家丁佃户家中到了十岁的孩子,更小的会被家丁组成的一个识字班收去,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