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三塑强汉 > 第133章 欢歌笑语

第133章 欢歌笑语

蔡必早在三月底,就组织了上百支从各个方向进入草原的商队,日后羊毛还会源源不断地运送回来。

针织作坊成立,蔡成教会的那些教坊中女子,开始乘坐马车,以临淄为中心,开始传播如何“织毛衣”。

会织毛衣的女性,再被各县组织起来,到各个农庄去传播。

按此势头,用不了三个月,整个青州的女子都能学会。

今年冬天,青州人不会再挨冻了。

至于商队带回来的养马师,当然是拖家带口一起来的。

草原上人口本来就不足,各部落都不愿意出卖奴隶,可架不住商队用雪花盐交换呀。

每个部落交换一户,五年后,被交换之家,还可以选择是否回到草原,这买卖好像不亏。

在山区,还出现了茶庄。

在蔡成的指点下,农署在崂山找到了茶树。然后把茶树移植到各处,产出的茶叶还都有好听的名字:崂山春芽、蒙山碧绿等。

原来的依靠微薄的山田和狩猎为生的山民,摇身一变,都成了茶农、蔗农,而且还都学会了炒茶和种甘蔗的手艺。

甘蔗的种苗,可是商队深入扬州带回来的。

蔡成知道,青州并不很适宜种植甘蔗,毕竟甘蔗是喜温植物。

但也不是不能种,只不过产量低一点而已。

哪怕产量再低,也可以为制糖作坊提供原料呀。而且把甘蔗种下后,就让它们自由生长,平时根本不用去管,何乐而不为呢?

有了茶叶和甘蔗,就可以改变山民的生活了。

胶东半岛除蒙山、泰山地区外,其他主要是丘陵地带,山民数量可是不少。

你别说,炒出的茶叶,用开水那么一泡,喝上一口,清神洗脑,别提有多惬意了。

别人不说,仅仅是青州的世家大族,都抢着去农家乐买上几两。

当前只能去农家乐买,别的地方根本买不到。

至于牧府所说的蔗糖,目前还没把甘蔗种出来,目前还不得而知。

但只要想想,也足够让人垂涎欲滴了。

有了茶叶这种新产品,青州人对牧府公布的其他从未听过的产品,就有了无限遐思。

就连原本对蔡成恨之入骨的那些世家大族,都停止了小动作,想看看青州到底能发展成什么样。

农署开始为农户发放铁锅和菜刀了,每户限领一套。

其实也不能说是发放,而是赊账。

一年内,领了铁锅的农户,要向农署支付五十钱。

可农户不会用铁锅怎么办?

好办。蔡成在临淄成立了一个叫“一品天下”的酒楼,专门负责培养厨艺。

每个农庄的庄主,可以带一名女子,前来一品天下学习如何用铁锅。

青州那么大,学用铁锅煮饭、炒菜、烧菜,要跑那么远吗?

当前也没有那么多的铁锅,只能从齐国开始发放。

刚刚找到铁矿,开采还需要一些时间,器具作坊一直正在赶制。

所以,铁锅、钢制菜刀的发放,和学习铁锅厨艺,是同步推进的。

至于没有加入农庄的世家大族想要购买铁锅,抱歉,先农户,后大族。

用铁锅后,农户们发现,好处太多了。

可以节约大量柴火和煤炭,而且烧饭、烧水的速度都极快,每天可以节约出大量的时间不说,饭菜的味道还更鲜美。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是因为铁锅可以保证饭菜都能够熟透。

而原来用的石锅、陶锅,要么煮很长的时间,消耗大量的柴火,要么就是半生不熟的。

而且牧府倡议:凡是领到铁锅的人家,从此不要再喝生水,而是改喝白开水。

喝白开水可以让人少生病。

同时,牧府还在城镇及农庄中,开始了“全民卫生”活动。

蔡成不想让九年后的“出血热疫病”爆发,预防措施从现在就开始了。

每个城中,都修建了若干个公共茅房。

农家乐还有出售木制的马桶,任何人都可以购买,价格还贼便宜。

也就是说,无论是城镇还是农庄中,都不允许随地大小便,否则重罚。

县府还组织了专门的“运香队”,每天的任务就是上门收“香”,然后运往农庄的“肥池”。

农庄有专门守肥池的老人,每运来一车“香”,老人都会在一条细绳上打个结,月底时,运香工就可以拿着绳结,去农家乐结算月钱。

运香工,除运送粪肥外,还要打扫街道和运送垃圾。

城中也好,农庄也罢,都摆放了很多垃圾筒。

农庄的垃圾桶不需要操心,因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