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隆武:朱与孙,共天下? > 第178章 攘外必先安内

第178章 攘外必先安内

第178章 攘外必先安内

北京城,风雨欲来。搜索本文首发: E8中文网 e8zw.net

江南战报,早已传至清廷中枢,八万清军的覆灭,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八旗贵胄的脸上。

满洲八旗向来视明军如猪狗,从来没把这个对手放在眼里过,不曾料想,却在江南翻了车。

其实这区区八万人马,多尔衮、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一干满洲贵胄们还不曾放在眼里,让他们恼火的是那五千满洲八旗子弟的覆灭。

其实清军的八旗兵总数仅有十三万人,而满洲八旗又只占其中一半,总量只有六万人。

故此,江南一战,满洲八旗兵折损了五千人,已经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存在了。在这之中,战损的八旗兵马隶属于正蓝旗和镶白旗,而旗人内部大多沾亲带故,以致于北京城内的正蓝旗和镶白旗几乎人人戴孝。

要不是博洛战死在了江南,这两旗人绝不会就此饶恕了他,满人已经多少年没有打过这样的败仗了~

镶白旗旗主乃是多铎,他和多尔衮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而且其人又领兵于江宁,正在与明军对峙,所以镶白旗还不至于出格。

真正怒火高涨的还属正蓝旗,正蓝旗的旗主是豪格,他本来就因为争夺皇位失败而对多尔衮充满怨恨,加之多尔衮处处针对他,凡是苦活累活都是他的正蓝旗去干,好处都是两黄旗得,简直是将豪格当后娘养的。

现在江南一战,又折损了他两千五百子弟兵,这让正蓝旗今后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了,豪格恨不得寝其皮、吃其肉才好,就连多尔衮传召豪格前往太和殿议事,他都称病拒绝前往,可见其恨意滔天。

对于豪格的怨恨,多尔衮心知肚明,正蓝旗现在的苦难,确实是他刻意造成的,为的就是打压豪格。

但是打压也要分场合,如今正蓝旗损兵折将,绝非他本意,所以在这个节点,多尔衮也不好去苛责豪格的无礼,若是换在寻常日子,豪格敢如此驳斥他的面子,霸道的多尔衮早就发难了。

紫禁城,太和殿内。

顺治小皇帝如往常一样端坐于龙椅之上,聚精会神的学习皇叔父的一言一行。

在他的御座之下,摄政王多尔衮一脸阴沉。

今年是他作为摄政王执政的第二年,此时他才深刻的理会到了当年崇祯皇帝的不易,中国实在太大了,要治理好这个江山着实不容易。

除了江南爆发大战之外,北地亦是战乱频发,许多地方因为剃发令和圈地运动,引发民变。

反抗最为激烈的地区当属山东。

梁敏、刘绍武等人领导的榆园军起义,波及了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且一度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山东高苑人谢迁聚众数万人,啸聚高苑、长平、淄川一带,清军不能制。

这两大民变,满清调度了鲁豫冀三省兵力进行清剿和镇压,却未见成效,甚至还屡陷城池,让多尔衮很是恼火。

特别是如今又在江南折损了这么多满洲子弟,更觉心中有一团无名火在升腾。

“今日议事有二,一为江南事变之善后;二为北地民变的处置。列位都议一议,拿个章程出来吧。”

御阶下,郑亲王济尔哈朗、太子太保范文程、大学士刚林、吏部尚书谭泰、侍郎马光辉等人闻讯后,尽数默然。

大殿之中,气氛一时安静的有些渗人。

最终还是郑亲王济尔哈朗打破了沉默的气氛,没办法,作为清廷的第三号人物,他不开口,谁也不敢僭越。

“摄政王殿下,以本王之见,虽说博洛的南征大军败亡于江南,折损了不少旗人子弟,但这并不意味着明军的战斗力就强过了我八旗。世人皆知,八旗大兵,以骑射冠绝天下。而本王仔细研读江南战报后发现,此战,明军多倚重水师、火炮制胜,我八旗铁骑多未发挥实际战力。若是叫那劳什子孙家军,真与我八旗铁骑野战一场,我军必能一击破敌。”

多尔衮听完后,紧皱的眉头登时一展,郑亲王的话说到他的心坎里去了,他也认为明军此次大破清军,实属“以彼之长,击己之短。”,能打赢实属侥幸。

但败了就是败了,现在重要的是如何善后的问题。

济尔哈朗接着道:“关于江南善后之事,本王有三条建议。第一是严肃追责,博洛既已殉国,其责可免。但其余人如张存仁等,绝不可使其脱离战败之责;第二是抚恤,正蓝旗和镶白旗合计阵亡了五千子弟,对此,朝廷应多加抚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