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满脸笑容,眼神中透露出对新环境的好奇和期待。
“大家好,我叫张琳,是负责文化扶贫的干部。我非常期待和大家一起工作。”张琳热情地自我介绍。
村民们对这些新面孔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纷纷议论起来。李娜倮看出了大家眼中的疑虑和希望,知道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
杨振华和张琳跟着李娜倮走向村子的中心广场。在那里,一群孩子正在扎约爷爷的指导下练习芦笙舞。富有经验的指导者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形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
“这些孩子真可爱,他们也在学芦笙舞吗?”张琳好奇地问。
“是的,”李娜倮自豪地回答,“芦笙舞是我们的传统,每个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这是我们拉祜族最重要的文化之一。”
“这真是太美了。”张琳拿出手机,记录下孩子们跳舞的画面。“我希望能通过现代的方式,帮助这些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和发扬。”
正说话间,扎约爷爷结束了指导,缓步朝他们走来。他虽然年迈,但步伐稳健,眼神充满了智慧和深邃。
“扎约爷爷,这是杨干部和张琳姑娘,他们来这里帮助我们村寨发展的。”李娜倮介绍道。
“欢迎你们。”扎约爷爷点点头,目光深邃地看向杨振华和张琳。“希望你们能带来新的变化,但我们的根不能丢。”
“我们一定会尊重这里的文化传统。”杨振华郑重地回应。
张琳也附和道:“是的,我们希望用现代的方式帮助你们,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美。”
这天夜里,李娜倮坐在自家的小屋中,窗外月光洒进来,勾勒出她忧思的轮廓。她思考着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如何在发展中不失其根。突然,风中传来一阵悠扬的芦笙声,那是扎约爷爷在夜间独自演奏。那深沉而厚重的音色仿佛在诉说着拉祜族千年的历史和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期盼。
李娜倮静静聆听,心中渐渐有了答案。她坚信,只要坚持自己的文化根本,任何变化都能成为发展的助力。
老达保寨的夜晚一如既往地宁静,只有远处传来的虫鸣和风声。李娜倮坐在自家小屋的门前,手中捧着那支祖传的芦笙,心中却在为白天的会议而烦扰。
杨振华和张琳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经济投入,但也引发了不同的观点碰撞。扎约爷爷坚决反对改变传统,甚至不愿接受政府的资助。他认为一旦拿了外部的钱,就会失去祖先的庇护和灵魂的自主。今晚的会议主题就是讨论是否接受扶贫资金。
会议在老达保寨的公房举行。公房的火塘里燃烧着熊熊烈火,火光映照着每一个人的脸庞。李娜倮抱着芦笙静静地坐在一角,看着村民们陆续进来。每个人都面带焦虑,显然也被这个问题困扰已久。
“今晚,我们必须要达成共识。”杨振华站在火塘旁,声音洪亮且坚定。“如果我们不接受这笔钱,我们可能会错失让村寨发展和改善生活的机会。”
扎约爷爷坐在对面,双眉紧锁,脸上写满了犹豫和抗拒。“我们的祖先留给了我这只芦笙,”他缓缓说道,举起手中的乐器。“它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我们拉祜族灵魂的象征。我们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它的价值。”
“爷爷,”李娜倮忍不住开口,她明白扎约爷爷的情感,但也理解现实的困境。“我们需要找到一条妥协的路。我们不能让年轻一代继续贫困下去。”
一阵沉默后,村民中的一位年轻人站了起来。他叫阿东,今年25岁,是寨子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他一直渴望能将现代科技引入村寨,帮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觉得李娜倮说得对,”阿东坚定地说道。“我们应该接受这次机会,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传统。我们可以在发展中保护和发扬光大我们的文化。”
扎约爷爷看向阿东,眼神中透着几分无奈和担忧。他知道阿东代表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但他自己的信仰和保守的思想使他难以轻易妥协。
“金钱有它的用处,但也有陷阱。”扎约爷爷长叹一声,“不过,如果大家都认为应该接受……也许,我该考虑一下。”
这时,张琳从人群中走出,站在火塘边微笑着说:“大家不妨看看我们已经在其他村寨做过的成功案例。通过适当投入和管理,那些村寨不但经济条件改善了,而且还建立了博物馆、游客中心来展示他们的文化遗产。”
村民们开始交头接耳地讨论,有人表示支持张琳和杨振华的建议,也有人仍然犹豫不决。李娜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