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天幕:开局盘点历朝太宗 > 第124章 三顺王

第124章 三顺王

大明洪武十一年

朱元璋对自已的卫所制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看这场兵变的各方参与者,就没一个是内地卫所军,都是南军,辽军什么的。

由此可见,内地卫所全烂完了,只有边军才有一战之力,不然也不会让叛军糜烂大半个山东。

“这一场叛乱下来,山东要废了,再也不能对辽南有所威胁。”

而朱棣有了不好的预感,这叛军实力如此之强,至少还能突围啊,那他们会去哪里?会不会投靠皇太极?

而皇太极有了这群精锐的火器营,就能够自主研制火炮了,肯定比他自已摸索的强,今后大明就会失去火器这一优势。

【叛军知道这回自已闹大了,死守登州,不敢投降】

【十一月初三,李九成亲率主力偷袭明军大营,被明军将计就计,当场斩杀。失去了这位首领后,叛军也不敢再反扑,只敢死守城池】

【时间转眼来到了崇祯六年,天聪七年二月十三日,孔有德见大势已去,乘船北逃】

【三日后,耿仲明、毛承禄等人在十六日放弃登州城,乘夜色北逃】

【叛军依靠船只一路北逃,明军则不断追击,因为逆风,最终还是让叛军逃了】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一位关键人物尚可喜,就在明军的追击队伍中,他以船只火炮杀伤了大量叛军】

【天聪七年,崇祯六年四月十一日,孔有德上表向皇太极投降,为了凸显自已的实力,他在信中写“本帅现有甲兵数万,轻舟百余,大炮火器俱全。”】(其实包括家眷这群人也不过小几千人)

【皇太极大喜,率诸贝勒出沈阳城十里相迎,让孔有德自成一军,为天佑军。叛军给皇太极带去了成熟的火炮制作技术,和熟悉各式火炮战法的人才,还让后金拥有了初步的水军】

【孔有德也是忠心,在七月,他率本部为前锋,替后金攻陷了旅顺】

大明永乐年间

身为神机营的创立者,朱棣对火器的作用有深刻的认知,除各类其他武器,火器最主要的就火铳和火炮。

以目前的火铳来说,在威力上并不能稳压弓箭,但好处是训练简单,比培养一个神箭手要更加便宜且节省时间,也比弓箭更能持续作战。

按大明的情况来说,火铳是最好的选择,可以不断征兵。但是对于后金来说的话,他们更注重的应该是火炮,尤其是能够轰塌城墙的重炮。

“有了这些重炮,皇太极就能避免损失拿下汉地坚城,明军今后连守城也守不了了。”

【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尚可喜,在孔有德等人叛逃后,他在黄龙手下当副将,没过多久后金攻破旅顺后,黄龙战死】

【接任东江总兵的是沈世魁,黄龙当时遭遇东江镇兵变,沈世魁正好趁机接替了他,可尚可喜的及时镇压,让沈世魁到手的位子没了,所以他十分憎恨尚可喜】

【于是他找机会污蔑尚可喜,想除掉他,在他的逼迫下尚可喜决定投降皇太极】

【皇太极听闻,兴奋至极,称,“天助我也”,并赐尚可喜部“天助兵”】

【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正月初一,尚可喜借元旦之会,逮捕副将俞亮泰、仇震泰,然后掠广鹿、大小长山、石城、海洋五岛军民万余人,二月携麾下诸将、辖下五岛军资器械航海投金】

【四月,皇太极同样出城数十里相迎,厚赏尚可喜,将之前被俘虏的,还能找到的尚家人归还他】

【后来皇太极称帝,封孔有德恭顺王、耿仲明怀顺王、尚可喜智顺王,这三人便是大名鼎鼎的三顺王,为大清冲锋陷阵,是攻打大明的头号先锋】

大明洪武十一年

“怎么能这么蠢?真是从上到下都烂透了!”

朱元璋以为自已见惯了风雨,可没想到还是破防了,朱由检这群人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打不过外敌,勉强还说的过去,至少没像宋朝那样称臣纳贡,可你怎么还能把手底下人给逼反的?

前面孔有德他们还能说,实在发不出粮响,他们早就有反心。可这尚可喜呢,同一个坑你能踩两次!

特别是他听到皇太极还称帝了,更是让他绷不住,恨不得冲到天幕上砍了这群笨蛋。

大清乾隆

乾隆号称十全老人,觉得自已牛逼到天了,即便这样他也不敢和老祖宗皇太极比。

若是没有太宗皇帝,女真还是一群只会抢劫的边境蛮族,是太宗皇帝的各项改革,才让我大清真正的成为一个国家。

特别是满汉一体,重视汉人这个策略,让大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