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天命年间
努尔哈赤其实还挺喜欢这个侄子的,当年阿敏的父亲舒尔哈齐与明朝勾结,他不仅没有跟从,反而向我告密。在统一女真和攻打辽沈的战斗中,他也是身先士卒,作战勇猛。
这一件件功劳,也让我将镶蓝旗交到了这个“外人”的手上,只可惜他野心太大了,和兄弟们又不和,能有这个结局也不错了。
叹了一口气,努尔哈赤还是没有过多在意阿敏,他最关注的还是皇太极。
“真是让我没想到,我的孩子竟然如此出色,看来我的位置就该给他。”
努尔哈赤知道自已死时,后金的局势有多么危急,如果不是皇太极站了出来,女真早就灭族了。
角落里的阿敏脸上露出了怨恨的神色,经过天幕的讲解,他搞清楚了自已为什么会有这个下场。
‘我终究还是个外人啊,无论谁上位集权改制,都要先拿我开刀,哼!都是你们逼我的。’
大唐贞观三年
“皇太极此人真是不简单,直取大明京师这一步棋,盘活了整个局势。”
长孙无忌皱起了眉,不愧是太宗啊,天下大势,战场机变,民生政治,他一个边境的蛮夷,竟然都能玩得转。
皇太极这次出战,其实并没有消灭太多明军,特别是最精锐的关宁军仍有实力。但他摧毁了北京周围的民生经济,要知道大明最缺的不是兵,而是钱。
李世民又说道:“这一次又把阿敏给打下马来,三大贝勒只剩下识时务的代善和另一个莽古尔泰了。”
“下一次大明要面对的是,更加团结的八旗军队,而大明这边,唉……”
【对于这次千里奔袭,后金内部大多并不看好,尤其是持反对意见的代善和莽古尔泰,所以皇太极的成功无疑是打了所有人一个巴掌】
【再加上处置了阿敏,还剩下的两个大贝勒代善和莽古尔泰 ,对皇太极恭敬了许多,唯大汗马首是瞻】
【而在天聪三年正月二十一日,皇太极就以照顾诸位兄长身体为由,取消了四大贝勒轮值的制度,改为诸贝勒共同分担】
【所以在天聪四年六月之后,皇太极终于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集权,后金能够按他的意志执行命令】
【明朝这边面对如今局势,崇祯决定再次启用年近古稀的孙承宗,让他去往山海关负责对后金战事】
大明洪武十一年
朱柏之前听到父亲和哥哥们夸赞过这个人,所以听到孙承宗又被起任,觉得大明应该能撑住。
但朱标却说了相反的话:“这种局面,孙承宗再去也没用了,他最多也只能管好关宁军,想击败后金很难了。”
面对年纪较小的兄弟们的不解,朱标解释道:“后金的实力比之前强了许多,而大明这却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当然问题最严重的还是这个朱由检,他绝对会继续催人出战,而且他也管不好手底下的人,党争会更加严重。”
【尽管大明内部天灾四起,流民遍地,起义军不断,但在崇祯的领导下,朝堂上只能有一个声音,那就是“打”,坚决不能议和】
【可野战现在是真打不过,所以在商议之后,朝廷还是决定使用孙承宗的积极防御策略】
【这时候我们就要说一下,明朝现在的党争情况,崇祯刚上位时,东林党得势,可没过多久,崇祯就对掌控整个朝堂的东林党怀疑起来】
【一些阉党余孽和其余党派团结在崇祯身边,再次对抗起了东林党,在崇祯三年之后,虽然崇祯控制着实权,但他也搞不清楚到底听谁的】
【而孙承宗本人并不算东林党,但因为他的身份,时常被东林党人扯出来当大旗。所以在魏忠贤得势的时候,他被迫离开,如今他又面临这种情况】
【崇祯看到的情景是,所有人都在说,只有孙承宗能够拯救大明,关宁军又只有他能安抚,因此他并不信任孙承宗】
【这时另外一个人出现了,丘禾嘉,他是崇祯的心腹,在收回遵化等城的时候,丘禾嘉就被派去当监军,监视这群不听话的辽军。如今,他又被派出去当辽东巡抚,负责分孙承宗的权,同时盯着这群关宁军】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兵部尚书梁廷栋,他负责扛着朝中压力,支持前线执行孙承宗的战略】
【丘禾嘉先前上书,建议在右屯、义州、广宁三地修城筑堡,推进关宁锦防线】
【孙承宗则认为,你这比我还花钱啊,所以他决定只修右屯,此地靠海利于防守,之后再修大、小凌河城,互为犄角】
大明永乐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