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天幕:开局盘点历朝太宗 > 第66章 下西洋收获

第66章 下西洋收获

【宣德五年六月,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发,出使西洋南洋等20余国,这次的规模恢复到了永乐前期的水平,人数达到了27000多人】

【宣德六年二月七日,朱瞻基获知满剌加国王欲亲自前来朝贡,但被暹罗阻碍,于是令郑和向暹罗国王传达敕谕,要求暹罗与邻和善】

【这时距离明军船队大规模航行,已经过了足足八年之久,暹罗等实力较强的国家自然是蠢蠢欲动,随着郑和船队的再次出行,他们才安分下来】

大明永乐

“这些蛮夷真是畏威而不怀德,爷爷,你放心,孙儿今后一定会继续下西洋的伟业,让南洋诸国乖乖听话。”

朱瞻基适时的表达了一下孝心,他本以为会受到夸奖,但发现爷爷和父亲并没有关注他。

朱高炽一直在计算时间,算完后缓缓说道:“八年,永乐二十二年到宣德六年,我在中间只干了一年吗?”

没等他伤心,朱棣的痛骂声就劈头盖脸的砸了过来。

“让你平时多锻炼,看看!你就是胖死的,当皇帝就当了一年,你自已说你有什么用?”

没等父子两人反应,朱棣抬起一脚就把朱高炽从位子上踹了起来。

“从今天起,每天只能吃两碗,早中晚都得绕着大殿跑一圈,瞻基监督好你爹。”

朱瞻基:“好嘞,爷爷。”

朱高炽:“饶了我吧,皇上。”

对朱高炽这个胖子来说,跑两步还能忍受,但是少吃点美食,那真是要了老命了。

【这次航行,郑和船队从竹步(索马里)西行,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可惜郑和在这次航行中去世】

【当船队回来后,朱瞻基没过几年也去世了,继位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大臣的劝说下,彻底放弃了下西洋】

朱棣眉头一皱,什么情况?这两人在位时间加起来都没我长。

“传太医,给太孙看看是不是有什么隐疾?”

下西洋这种伟业竟然因为皇帝的短命草率的结束了,这个时候的朱棣也在思考,把皇位传给老大,是不是有欠考虑?

大明洪武

“这些个蛮夷,你打他多少次都不长记性,远洋航行实在是费时费力,我大明绝不允许。”

朱元璋完全没有看出下西洋的好处在哪,造船要费钱吧?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要花费吧?小国来了你得回礼吧?

老四为了面子,这得花掉多少大明朝的钱,这都是百姓的血汗钱啊。

【自从郑和之后,华夏再也没有如此规模的远洋航行了,之后的皇帝也不热衷于此,那么是不是海外皆是蛮夷之地,无利可图呢?】

朱元璋连忙跳了出来,对着众人说道:“这种事情纯纯亏本,你们都给我听好天幕是怎么说的,要引以为戒!”

【首先从最基本的粮食来说,毕竟民以食为天,在南洋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稻谷甚至能够一年三熟,当地的土著甚至不需要辛苦劳作就能够吃饱】

【然后就是金银等贵金属,其中最多的就是日本,此地火山多发,犹如对当地人的天谴,但幸亏于此,日本的金银矿多到难以想象】

(日本一直以这个名字称呼自已,只是我们看不起他们,叫他们倭国,古人们是知道日本这个名字的)

【位于北海道的鸿之舞金矿,出产了73吨黄金和1200吨白银;位于佐渡岛的佐渡金矿,出产了78吨黄金和2300多吨白银;还有最著名的石见银矿,从明朝中期开始足足开采了400年,产出最多的一段时间,每年出产白银38吨】

【而南洋的矿产也极为丰富,虽然银矿较少,但例如吕宋,越南,暹罗国等地拥有大量金铜铁等矿产】

【一吨大约是两万七千两,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缺乏贵金属的华夏大多时候只能利用铜钱作为货币】(明朝一两大约是37克)

【另外郑和航行带来最多的东西就是香料,例如胡椒等香料价比黄金,用丝绸布匹,陶瓷等就能换取大量中原地区没有的香料木材等物品,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大明洪武

朱元璋感觉有无形的巴掌在不停的抽他的脸,脸被打的肿的好高。

他心里想的是,自已守着这一亩三分地苦哈哈的种田,四周这些个蛮夷却过上了神仙日子,他们说不定还得笑话咱。

“粮食,黄金,香料,咱都错过了些什么?真正的蠢蛋是咱啊!”

“传令全力扩建水师,周围的国家要通通拿下,全都是我大明的。”

朱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