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的耿炳文本来还在和弟兄们吹牛,转头就看见因为自已的操作被打了个大败,正要收了笑容,可惜被朱元璋看见了。
朱元璋此时正气不打一处来,都成了废物来,你还敢嘻嘻哈哈,一抬手就把鞋底砸在耿炳文脸上。
旁边的徐达等人想笑又不敢笑,一个个死憋着,实在憋不住的就只能把头低下悄悄的乐。
【耿炳文战败后,朱允炆这才开始有点慌了,就和他的三位大臣商量换将】
【黄子澄推荐曹国公李景隆,他是名将李文忠之子,很靠谱。但齐泰觉得不对,他没真正上过战场啊,可惜朱允文不听】
不吹不黑,朱元璋本以为这三个人全是草包,但这个齐泰还是有点东西的。
这话说的对只读读兵书,没有真正的上过战场,作为主帅,实在不妥。
我算是看出来了,最大的害群之马就是这个黄子澄,我大明进士的含金量全被这个人拉低了。
【八月三十日,朱允炆拜李景隆为大将军,誓师出征,并召回耿炳文】
【李景隆以德州为大本营,调集各路兵马包括耿炳文残兵,增兵至五十万人,九月十一日到达河间驻守,也不知道他在等什么,就这么一直守到了十月二十一日】
(有史书记录说,耿炳文在真定战死了,所以李一直在整训残兵)
【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所以李景隆跟朱棣是认识的还很熟】
【朱棣对自已这个老表的评价是: “九江,纨绮少年耳,未尝习兵,色厉而中馁。今畀之以五十万,是赵括之续也。” 】
(九江是他的字)
【而很快李景隆的名字就会传遍大江南北,“大明战神”的名号被人人所笑】
此时的曹国公李文忠,怎么会看不出来,这是天幕的反讽。
他哭着说:“陛下,这都是未来之事啊,请给我儿一个机会。”
徐达,汤和,耿炳忠几人也是连忙搀住他,对他们这些开国大将来说,自已苦点累点没什么,不就希望儿女能出头吗?
结果天幕这么一说,李景隆的未来说不定就被固定了,再也不会受重用。
朱元璋也是连忙安慰起自已这个亲人
“保儿,你放心,咱保证无论他做什么,今后一定会用他。”
【朱棣面前有李景隆50万大军,而背后辽地的江阴候吴高来了,他在九月初一进攻永平,于九月二十五攻陷】
【面对燕军的回援,他也是果断撤退,付出些损失后退回了山海关】
【面对这个敌人,朱棣也很是忌惮,所以他又采取了经典的反间计,制作两封信,一封盛赞吴高,一封贬低杨文,并故意调换信函送去】
【朱允炆也是不负众望,再次中计,将他削爵贬去广西,只留下杨文守辽东,无能的杨文和混乱的辽军再也没给朱棣造成麻烦】
(被贬的时候应该是11,12月,作者没能查到具体时间,知道的兄弟可以说一下)
洪武年间的众人又齐齐扶额叹气,怎么能这么蠢?一个坑你跳两回。
朱元璋现在严重怀疑,这个朱允炆会不会像晋朝那个傻皇帝那样是个弱智?
同样的计谋,哪怕第一次认不出来,第二次也应该能反应过来了呀,我死之前怎么就把这四个弱智聚到一起了?
同时,朱元璋又以一种赞赏的眼神看着朱棣,老四的水平确实是高,这一个个计用的是真顺溜。
因为刚才的鞋底扔到长兴侯脸上了,朱棣暂时也就没挨打,但他看着爹奇怪的眼神,不禁感到屁股一疼。
“该死,爹不会又要打我吧,等会趁爹不注意,把旁边的棍子悄悄扔了。”
【而现在的朱棣在思考一件事,那就是他的兵力实在太少,未今之计,只能去找宁王朱权借兵,于是他留一万兵马,让世子朱高炽守城,自已则带领部队去往大宁】
【赶跑了吴高之后,十月初六,燕军到达了大宁城,朱棣一个人进入城中】
【在大宁期间,朱棣令手下入城结交并贿赂大宁的军官,在言语和钱财的引诱下,他们纷纷倒向了燕王】
【十月十三,朱棣提出告辞,朱权送行,这时伏兵尽起,大宁军纷纷叛变,归附朱棣,而宁王一家人也被带走了,朱棣还收获了精锐的朵颜三卫,实力大增】
【十月十九,燕军在会州整编,分立五军,二十一日,到达松亭关】
在大明洪武十一年
这个时候的宁王朱权,才不过几个月大,朱元璋也是给这第17个儿子贴了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