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对朱元璋开了个玩笑,他幼年丧父丧母,中年丧妻丧孙,晚年丧子,只有命硬的他活到了71岁】
一时间,各个朝代人纷纷感叹起来,这朱元璋也太惨了。
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老朱家的情况,只是感叹一声,毕竟比这惨的还多的是,前面汉初大逃杀还历历在目。
【朱标,被称为史上“最稳太子爷”,相比于其他朝代的太子,他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龙凤元年(小明王韩林儿年号)元至正十五年,朱标出生在一个名叫陈迪的商人家中】
【当时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南京),得到喜报的他认为这是上天赐予自已的吉兆,对自已这个儿子有极大的期望】
【欣喜若狂的他当即在附近山上刻石说:“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龙凤六年,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请宋濂等名儒作为朱标的老师,授其经学,让他接受正规的儒家教育】
大秦
嬴政本人是不喜欢儒家的,但没想到他们在后世竟然有着如此高的地位,就连太子的教育都由他们把控。
但是从心而论,在教育方面儒家确实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自从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观点,儒家在这方面已经超过其他学派一大截了。
要不是这样,自已也不会让儒家那群人和扶苏混在一起,结果呢,扶苏被忽悠瘸了,一心想破坏朕的秦法。
只怕这个朱标也会被儒家带坏,成为他们心中的仁义之君吧。
【龙凤十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同时立朱标为世子, 吴王也成了一个特殊的称号】(这时候老朱已经和那边不对付了,停用了龙凤年号)
【四年后,也就是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朱标被立为太子】
【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极为爱护,可以说把所有最好的都给他,于是朱元璋命令詹同参考历代东宫官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
【其中有名的比如,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各类文成武将兼同知詹事院事,左、右率府事等等】
【也就是事实上,太子朱标和皇帝朱元璋使用同一套班子,朱元璋的意思很明显,皇帝不在家时,一切事物由太子处置】
【同时朱标对于弟弟们也是十分关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人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朱元璋责罚,众皇子皆对大哥服气】
西汉汉高祖时期
刘邦根本不敢相信自已听到的,什么叫太子和皇帝用同一套班子?
你难道对太子没有一点防备吗?就算你信任他,太子能指挥的了这群文臣武将吗?
像我们大汉那都是找几个有潜力的臣子,交给太子组成自已的班子,你不行那就拉倒,这朱元璋的做法真是难以想象。
吕雉忍不住将朱标和自已的儿子刘盈对比,既没有父亲的宠爱,也不能压服文臣武将,也不能让兄弟们服气。除了自已这个母亲,他什么也没有,这个蠢儿子怎么就搞不清楚形势呢!
西汉元狩三年
现在的太子刘据刚刚十岁,汉武帝刘彻十分喜爱自已这个孩子。
“朱元璋的做法倒也有可取之处,早些让太子接触成熟的朝政班子,可以让太子明白如何治国。”
江充等人不以为然,太子仁厚,皇上早晚有一天会觉得他不类父,到时候……
【朱元璋不仅安排这些大儒教导太子,还结合自已的经历,让太子到地方去了解民间疾苦】
【元至正27年,也就是朱标13岁时,朱元璋派他去祭祖墓】
【叮嘱他这一路上要体察民情,观察百姓的生业,到老家后还要认真访求父老,朱元璋希望他能够明白创业的艰辛,百姓的生活疾苦】
【朱标也是不负所望,成了众人口中称赞的“仁厚”太子,有一回,他还指着路边的荆条对父亲说:“古用此为朴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
大明
大臣们纷纷点头,确实啊,太子比起皇上来仁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西汉汉文帝时期
刘恒认为这种让太子体会民间疾苦的方式真是妙。
“以后我大汉也要立下规矩,太子成年前要多去地方体会民间疾苦。”
刘启听了真是感到头疼,我知道民间疾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