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时期,诸侯国势力逐渐做大,变成了一个明面上威胁】
【在削弱诸侯国的意见上,有两个人特别值得注意,就是贾谊和晁错,而且他们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献策贡献】
西汉汉文帝时期
刘恒自已当然知道诸侯国必定会危及中央,可惜在他这一辈是无力应对了。只能够被动反击,不能主动削藩,否则必然会引发大乱。
这两个人都是天下名臣,只可惜自已受环境限制,不能重用,不过自已儿子刘启聪慧果敢,应该会重用他们,完成削藩。
【汉高祖七年,贾谊出生于洛阳,少有才名,师从荀子的弟子张苍,学成后曾辅佐河南郡守吴公】
【刘恒继位后,吴公升迁廷尉,向刘恒举荐了贾谊,贾谊于是进入到刘恒的视线中,被委任博士】
【很快贾谊先后上奏《论定制度兴礼乐疏》和《论积贮疏》】
【《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贾谊希望这能完全代替秦制,可惜刘恒因为刚刚上位忙着巩固皇位,没有采纳】
【《论积贮疏》则说重农抑商,希望能够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对于这,刘恒采纳了他的建议】
大秦
嬴政精确的捕获到“完全代替秦制”这一说法。
莫非这所谓的汉朝建立到现在,还没有能完全发展出自已的制度,或者说是我大秦的制度的确很完美,无需改变。
而且能从天幕上看出,不像我大秦重用法家,这汉初似乎并没有哪一家学术独大,但是儒生们似乎在不断的扩大自已的影响
【贾谊在朝中很快便发觉了,刘恒对于这些老臣的忌惮,于是他提出了“列侯归国”的政治策略】
【对于这个锋芒毕露的年轻人,周勃、灌婴、冯敬等人嫉妒又厌恶。他们诽谤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刘恒没办法,只能疏远他】
【汉文帝四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被贬千里,他心中充满怨恨。不过,当他听闻周勃被下狱时,还是上书希望汉文帝能够礼待老臣】
刘恒心里当然是舍不得这个大才的,但当时贾谊已经得罪了这群老臣,若是他不远离中央,恐怕会有性命之忧啊。
不过当时我没几年就把他叫回来了,而且这一次下基层磨砺,也让他性格更加稳重,对他有益呀。
现在他是我最宠爱的小儿子刘揖的太傅,这还不能说明我重视他吗?
【当了三年长沙王太傅后,贾谊终于被刘恒召回长安了,两个人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见面,谈论鬼神之事,这也诞生了著名的一句诗“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虽然刘恒惊叹于他的才华,但仍然没有重用他,只任命他为自已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的太傅】
【贾谊虽然在梁国内,仍然不忘国家政事,多次上书,提出了《治安策》,对诸侯王,匈奴,国家制度三方面提出自已的意见】
【特别是在两位刘姓诸侯谋反后,提出了后来“推恩令”的雏形】
【他认为“疏者必危,亲者必乱”,也就是诸侯王谋反并不取决于是疏是亲,而在于他们的力量强弱】
【对于诸侯王必须要,一定礼制,二定地制】
【定礼制就是强调礼的等级,使诸侯王严格按人臣之礼行事不能僭越,从而维护天子威严】
【定地制就是制定割地的制度,要“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在原有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诸侯,分散削弱诸侯的力量。将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直到“地尽而止”】
【但可惜时机还不成熟,刘恒认为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巩固朝政和发展经济,于是就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一直到汉文帝16年,刘恒借着齐王去世的机会将齐国分成六个国家,又顺便把淮南国分成三个国家,一直到这儿,贾谊削弱诸侯的计划才走了第一步】
【让人惋惜的是,贾谊并没有看见这一天。汉文帝11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第二年就抑郁而亡了】
“不好,如今已经是朕当政十年了,快派人去提醒贾谊和揖儿。”
底下的侍卫从来没有见过刘恒这样慌张过,毕竟也是,贾谊是天幕上认定的大贤,再加上自已最宠爱的小儿子。
“陛下勿扰,天幕全天下都能看见,想必贾太傅会有防备。”
“也是,但还是派几个人去带着礼品去慰问一下吧,另外下旨让贾谊归朝。”
大明洪武八年
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