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天幕:开局盘点历朝太宗 > 第16章 赵光义还有成语

第16章 赵光义还有成语

(三武一宗灭佛后面讲,这里说了连不上故事了)

【赵光义也为后人留下了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

【赵光义在文治上多有成就,他本人也十分热爱读书,开卷有益,就源自于他】

【《太平御览》编写完成后,赵光义命人先拿来给自已看,这本书收集了1600多种古籍,他很是喜欢】

【为了能在一年内看完这本书,他严格规定自已每天看三卷,就这样整整坚持一年】

【手下的大臣听说后,纷纷上奏说官家每天忙于国家大事,还要花时间来看书,实在是过于操劳了,希望赵光义繁忙的时候少看一些】

【赵光义回答,读书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开卷有益】

野史传闻

赵光义每次看书的时候,都有一只水鸟飞来,静静的站在宫殿的鸱尾上,等到赵光义将书合上,它就飞远了。

赵光义就很奇怪,他问宋琪,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宋琪恭维道,万物有灵,这是因为这只鸟感应到了官家的好学之心啊。

【另外一个成语则是雪中送炭】

【淳化四年的冬天,寒冷异常,可以说是滴水成冰,赵光义躲在皇宫里面烤着炭火,仍然觉得寒冷】

【这时的他想到了贫苦百姓,就找来了开封府尹】

【对他说,我躲在皇宫内,烤着炭火裹着狐皮,尚且觉得寒冷,那些贫苦百姓缺衣少食又怎么能活得下去?你立刻替我去帮助他们】

【具体的圣旨是:给京城所有高寿百姓发布帛,超过百岁者赏赐金腰带。再赏京城鳏寡孤独以及贫穷者一干钱、米炭若干】

【《宋史·本纪第五·太宗二》记:淳化四年二月壬戌,太宗“召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是日,雨雪,大寒,再遗中使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

【百姓们见此纷纷称赞,认为赵光义是一位好皇帝】

【具体的出处来自范成大的《大雪送炭与芥隐》:“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由此引申出成语雪中送炭】

大宋开宝六年

赵光义不知道什么时候从绳索中挣脱开来,整理好衣袍,跑到赵匡胤和大臣中间,袖袍一甩,腰杆挺的笔直。

“我为太宗,谁敢不服?”

同时双眼死死盯着之前那些嘲笑他的大臣,文官们各个被盯得心虚,扭开了头。

赵光义在文治上做的确实不错,他们也没什么话可说,而且开创文官政治打压武人,这个做法简直深得文官之心。

武将们倒是不惧,迎着赵光义的目光盯了回去,你把我们坑这么惨,反正我们是不服你的。

看着自已的好弟弟,好像一只战胜的公鸡,赵匡胤气不打一处来,缓缓地朝他背后走来。

赵光义此时背对着他,根本没有发觉,突然一只大脚狠狠的踩在他的后背。

“哎呦,你干嘛?”

“别的我不想多问,这个张守真是不是是你的人?你和他是用什么办法将我害死的?”

“臣弟万万不敢啊,我和他都不认识,有没有一种可能真的是上天的旨意,天幕都出现了,有鬼神也很正常吧。”

这话一出,赵匡胤一时间内心也有些动摇,他抬头看向天幕。

“天幕为何还不说他是如何继位的?文治武功都说了个遍,为什么最关键的还不说?”

宰相赵普这时候跑到两个人面前,拱手行礼,后面还跟着赵德昭,赵德芳等人。

“官家,如今臣可以将金匮之盟说出来了吗?”

“是啊,父亲,您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二叔?这所谓的盟约到底是什么?“

赵匡胤看着好奇的众人,终于不再隐瞒,开口说出。

………

【赵光义做了这么多,似乎一直很想证明他自已,这都是因为他的继位,疑点重重,正统性为人所诟病】

【说到他的正统性,就不得不说赵光义继位的最大依据“金匮之盟”】

【建隆二年,杜太后病重,宋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知道自已命不久矣,遂召宰相赵普入宫】

【在病床上,太后询问赵匡胤,你知道你是怎么才能夺得这个天下的吗?】

【赵匡胤回答是因为祖宗和太后您的福德庇佑】

【太后却说,是因为周世宗让年幼的儿子继位,如果有一个年长的天子,又怎么能让你有这个机会呢?你死后要传位给你的兄弟,国家有年长的君王,才能稳定啊】

【赵匡胤是个孝子,一边哭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