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万界来朝 > 第454章 诗史岳飞

第454章 诗史岳飞

岳飞一心匡扶社稷,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无可置疑。

然而,他的一些行为却引起了宋高宗的猜忌。

岳飞积极主张迎回二圣,这一口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气,但却让宋高宗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如果徽钦二帝被迎回,宋高宗的皇位将受到威胁。

此外,岳飞还劝宋高宗立太子,这是极为敏感的问题。

武将干预立储之事,往往会被视为有野心的表现。

岳飞的这些行为,虽然出于对国家的忠诚。

但却不懂政治权谋,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岳飞具有士大夫品质,刚正不阿,在一些事情上得罪了宋高宗。

岳飞性格直爽,不会圆滑处世,在官场中得罪了不少同僚。

他对宋高宗的决策有时也会提出不同意见,这让宋高宗感到不满。

例如,在军事行动上,岳飞坚持自己的主张。

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多次违抗宋高宗的调遣。

这种有个性的行为,在宋朝那个对武将极为防范的时代,无疑是危险的。

南宋与金国议和后,主要矛盾转移到了内部权力分配上。

宋高宗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回收兵权。

岳飞作为手握重兵的将领,自然成为了宋高宗的重点关注对象。

在宋高宗看来,岳飞的岳家军只听从岳飞的命令,这是对皇权的巨大威胁。

为了实现兵权的回收,宋高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岳飞进行打压诬陷等。

最终,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马进落败后,李成增援不成也被岳飞所部击败,致使马进被斩,李成奔亡投靠了齐刘豫处。”

“李、马进平定后,贼寇张用再兴叛乱,岳飞因与张用为同乡,故而写信劝服。”

“岳飞与张俊联手平定了贼寇李成、张用等人的祸乱,岳飞也因首功被朝廷任命为神武右军副统制,留守洪州。”

“次年,又遇曹成率部十余万占领道州、贺州,岳飞奉命招安。”

“岳飞请求趁盗贼力量弱小还未形成强大力量,将他们剿灭,得到宋高宗允准。”

“在贺州境内,岳飞制造粮草用尽的假象,迷惑抓来的曹成间谍,又故意放间谍逃走,让他传信给曹成。”

“曹成听后果真进击岳飞,岳飞率军大破曹成,使其逃亡连州。”

“岳飞不忍杀掉曹成同伙,但又怕他们重新聚集,于是只派人诛杀他们的首领,对部众则加以招抚。”

“于是,岳飞招抚曹成旧部二万人,并继续追击曹成,使其不得已到宣抚司投降。”

“绍兴三年,岳飞本受命前往临安,但因怕寇乱再次死灰复燃,因而行程未成。”

“当时,虔州、吉州两地盗贼横行,并进入循州、梅州等十余个州郡进行掠夺。”

“岳飞奉命前去平定,在虔州大败贼寇,又命徐庆等人前往各地招降残余的贼寇。”

“宋高宗密令岳飞在占领虔州城后屠尽城中民众,岳飞再三恳求只诛杀首恶,宋高宗同意。”

“虔州百姓因此感激岳飞,并在虔州内供奉岳飞像。”

“同年,岳飞入朝觐见宋高宗,得高宗亲笔书写精忠岳飞旗帜。”

“绍兴六年,岳飞于襄阳设宣抚司,以图收复中原的大业。”

“期间,岳飞因母亲去世居家守丧,宋高宗多次诏令岳飞前往武昌调动军队,岳飞不得已回到军中。”

“后又负责河东路事务,管辖河北路,多次攻克敌军。”

“九月,刘豫派遣儿子刘麟、侄子刘猊分路侵犯淮西地区。”

“时岳飞因连年作战导致眼疾严重,但仍奉命前往淮西并击败刘麟军队。”

“途中宋高宗致信称刘麟等人已离开,不必追击,岳飞因此中途撤军。”

“绍兴七年,岳飞朝见宋高宗,被封为太尉。”

“岳飞多次与宋高宗谈论恢复中原的方略,分析金人利用刘豫建立齐,企图搅乱中原让宋人自相残杀,而金人自己得以修养兵马。”

“岳飞请求宋高宗准许率兵进军汴梁、洛阳、陕府等地,招降叛将,从而让金兵放弃汴梁。”

“宋高宗非常信任岳飞,坦言将光复国家之事交予岳飞。”

辛弃疾:岳飞被奸人害死时,十万岳家军无动于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