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万界来朝 > 第245章 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

第245章 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

误决策背了黑锅,又帮她免去追责。”

“所以事后慈禧对李鸿章是感激涕零,没有追究他在战争期间的抗旨行为。”

“至于其他几位督抚,慈禧也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梁启超:这老贼也是多管闲事,除掉慈禧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被老贼搅合了。

他对李鸿章憎恨的同时,对慈禧逃脱列强的制裁感到惋惜。

在八国联军对此慈禧的时候,他还志得意满,想着光绪再过不久就可以掌权了,到时候属于他们变法派的机会来了。

因为他非常清楚,慈禧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国联军的对手,战败已成必然。

而八国联军一直是支持光绪掌权的,完全可以借着慈禧战败的机会,彻底把慈禧赶下台,让光绪重登大宝。

一旦光绪掌权,他们变法派重新上台,中华民族还有重新崛起的机会。

可现在一切都化为了泡影,李鸿章这个卖国贼保下了慈禧老妖婆。

这也就意味着变法派再无出头之日,整个中华民族彻底断绝了最后变法自强的机会。

“慈禧之所以没有追究几位地方督抚的责任,道理很简单。”

“一方面,东南互保保全了南方九省未受到战乱影响。”

“而慈禧在战后面临的第一件要紧事就是凑钱赔款,南方保存了元气,这在慈禧看来,督抚们立了大功。”

“再一方面,慈禧这时候只是光杆司令,就算她想追责也无力追究。”

“1899年前后,清政府在北方的武装力量大致分为两部分。”

“一是驻留东北的十余万关外八旗,这部分被沙俄侵略军消灭。”

“二是慈禧令荣禄组建的武卫军,又分为五部。”

“这其中的武卫中军、武卫前军、武卫后军都被八国联军重创。”

“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且宋庆指挥的武卫左军与武卫右军的关系又极好,很多军官私下里都是拜把子兄弟。”

“如此一来,慈禧要是还想维持统治,她就只能依靠地方督抚。”

“另外,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关系也是盘根错节。”

“李鸿章是淮军领导人,刘坤一是湘军大佬,张之洞与湘淮两系的关系都很好。”

“袁世凯是李鸿章的门生,闽浙总督许应奎的族叔曾与湘军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也与湘淮两系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这些东南督抚私下里穿一条裤子,慈禧敢动其中一个,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不可控的后果。”

“比如造反,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提出过造反,这个人就是张之洞。”

“1900年6月下旬,也就是收到宣战诏书后,张之洞第一时间就盘算着推举李鸿章为大总统。”

“即一旦北京不保,慈禧死了,他就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的总统,主持东南大局。”

“所以说庚子国难后,慈禧对东南九省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

“先稳住局势再说,追究责任什么的不现实,也没必要。”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对于李鸿章没能造反成为总统感到惋惜,一个个不禁暗骂李鸿章太过胆小。

对于清政府,对于慈禧太后,他们老百姓可谓是深恶痛绝,恨不得有人能够早点推翻清政府。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他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清苦,都已经快要活不下去了。

现在慈禧又打了败仗,需要给八国列强巨额赔款,这是要把他们老百姓往死里逼。

所以他们希望有人可以终结这一切,这样他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能好过点。

而最有希望推翻清政府的就是李鸿章,可偏偏李鸿章没有这个胆量造反。

在慈禧战败后,慈禧的威望跌到谷底,再加上慈禧已经无兵可用。

这个关键时刻,要是李鸿章联合东南的督抚,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推翻慈禧。

“不过慈禧没有第一时间追究责任,不代表她不想追究。”

“毕竟东南互保是三藩之乱后,大臣首次公开联合对抗朝廷。”

“如果不加以制衡,地方长期保持尾大不掉的半独立局面,大清迟早要完。”

“于是到了1902年1月,慈禧返回北京后,便开始着手瓦解东南互保。”

“当时李鸿章、刘坤一先后病死,一向支持洋务派的荣禄也病死。”

“随着大佬们的陆续离世,慈禧随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