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晨光熹微,正是个诸事皆宜的黄道吉日。
陆知白一袭朝服,神情肃穆,手捧着那本由他与众学生耗费心血编撰而成的《栖霞三年发展报告》,进宫面圣。
这本报告,前些时日就已经完稿。
陆知白细细翻阅,只觉内容详实、条理清晰,真可谓是报告文学中的上乘佳作。
他心中满是欢喜,便差人精心誊抄了一份,欲留存下来,当作珍贵纪念,说不定还能放进博物馆里。
朱元璋正端坐在龙椅之上,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奏疏之中,忙碌不迭。
陆知白踏入武英殿,行礼。
听得声响,他微微抬眸,瞥了一眼陆知白,声若洪钟般问道:“你拿的啥子书?”
陆知白面带微笑,答道:“陛下,自您将栖霞托付于儿臣,至今已然三载。
儿臣与学生齐心协力,撰成这份发展报告,详述栖霞三年变迁,特来敬呈御览,望能呈现栖霞蜕变全貌。”
“哦?”朱元璋双眸微眯,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你倒是有心,既如此,拿来咱瞧瞧。”
一旁侍奉的小宦官赶忙上前,转呈报告。
朱元璋伸手掂了掂,嘴角上扬:
“咱还从未见过这般厚实的报告!想必内藏乾坤,确实该好生品鉴一番,莫要辜负了尔等的心血。”
陆知白心中知晓,朱元璋素来喜爱批阅各类奏报。
料想今日这份精心雕琢之作,必能入其法眼,让他沉浸其中,一饱眼福。
朱元璋搁下手中一本处理完的奏疏,翻开了栖霞的报告。
起初,他神色平和,如赏阅寻常书卷,波澜不惊。
然而随着目光逐行扫过书页,他的神情悄然转变。
这份报告,条理分明,开篇所列目录提纲挈领,令文章架构一目了然,如山川般脉络分明。
其内容涵盖九大板块:农业、工业、商业、民生、教育、科技、文化与社会、建设、生态。
面面俱到,巨细无遗。
朱元璋本欲走马观花,随意浏览,孰料越看越是聚精会神,神色愈发凝重起来。
他甚至瞪大双眸,难掩惊愕之色,不时抬首望向陆知白,又低头沉浸于报告之中。
此刻,朱元璋已然被报告中的详实数据与斐然佳绩,惊得一时语塞。
回首往昔,栖霞虽地处江南锦绣之地,鱼米之乡,却因群山环抱,如明珠蒙尘,在京师周边一众县之中,沦为经济洼地,显得平平无奇。
几年前,唯有栖霞渡口聊可一提,但规模亦不大,设施破旧;
再就是那承载近千年历史的栖霞禅寺,庄严肃穆。
然而在这国力稍弱的年月,难引世人瞩目。
因为“旅游”之风,需等到明朝中后期经济繁荣了,方可兴起,春花也要待时而放。
幸而陆知白到此地后,如良医问诊,精准施策。
一番精心擘画、倾力建设,如洒下甘露水,令栖霞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三年之期已至,各个领域都大放异彩,各擅胜场。
朱元璋先览总述,心中尚有诸多疑虑。
继而详阅后文的阐释。
诸多规范术语出现,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他略一思忖,便不禁连连颔首,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阅罢良久。
朱元璋抬首,凝视陆知白,感慨万千:“真乃翻天巨变!着实令咱惊叹不已……”
复又喟然长叹,声如洪钟:
“常居花畔不知艳,久处繁华未觉新!
咱虽一直留意栖霞日常呈报,然十天半月一观,时日既久,如习惯成自然,竟未觉其间变化如此惊人,直至今日,方如梦初醒……”
陆知白但笑不语。
他心中揣测,老朱往昔审阅栖霞报告虽勤,然岁月悠悠,人皆有懈怠之时。
老朱的关注重心,多在有无乱子、是否安稳,至于整体发展脉络,或许并未深究。
毕竟当下没有计算机处理海量文本、数据,全凭人工甄别对比。
此乃文秘分内之事,领导应该总览全局。
陆知白谦逊沉静,朱元璋却激动难抑,霍然起身,大步流星朝陆知白走来。
陆知白见状,心中一惊,未及反应,朱元璋已然握住他的双手,激动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赞道:
“咱果然没有看走眼!你实乃济世之才,治世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