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话实说在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的经验我并不如大家,包括我的专业也不是音乐专业,俗话说就是野路子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训练。大家可以提问题,我用自己积累的一点点经验为大家分享一下。”
这是与张乾和林为民商量好的,让沈歌说一堆系统性的理论他说不出来,而且对于人家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说,有更专业的老师教导,他这么做难免误人子弟,不如让学生提问,他用自己的经验来解答,更有针对性。
台下坐在前排位置的一个女生忽然站起身来,开口道:“沈老师,我看过你演奏《百鸟朝凤》的视频,在‘百鸟争鸣’那一段时,每一声鸟叫都很分明,后面我用其他乐器模仿,吹的时候舌头都要打结了,而且发出来的音色也是乱成了一团。
我想问一下这是乐器的原因,能发出这么多鸟叫是唢呐独有的特点,还是我自己发声技巧的原因?”
沈歌微微一笑,说道:“有唢呐特点的原因,但不全是,我举个例子应该对你有点帮助。”
“民乐更多的是贴近生活的曲子,而模仿生活中鸟叫、狗叫、风声、水声这类的曲子难不在技术,在‘听’。
在以前,卖糖画的敲梆子、卖豆腐的敲木梆子、剃头匠晃‘唤头’。‘唤头’是理发师手中的一件铁器,会发出嗡嗡声,听到这个就知道剃头匠来了。还有鸟叫混着人声、牲口蹄子声......”
沈歌顿了顿,继续说道:“很乱,但乱中得有‘主心骨’。
我老师说你这鸟叫得先分出公母,吹的时候花舌不是乱抖,是给每只鸟安个脾气,有的急、有的懒......”
“哦,谢谢沈老师。”
女生感谢道。
沈歌道:“老师担不起,叫我沈同学就行。”
随后又有一名女生站了起来,开口直接道:“沈同学你好帅!”
沈歌看着台下装作一脸激动的桂紫,有些无语,“你也很漂亮。”
一个男生推了推眼镜,提问道:“现在很多人说民乐缺体系化教学,西洋乐更科学,您觉得民乐和西洋乐的本质区别在哪儿?”
沉吟一瞬,沈歌对他道:“区别就是西洋乐是在西洋那边发展起来的,民乐是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音乐,它生在哪边就会长出什么样的体态。”
校门口有卖豆汁儿的店,豆汁儿酸臭,外地人初尝皱眉头,可老燕京人就好这口。不是它不够精致,是它长在胡同里,根儿扎的是过日子。
西洋乐像咖啡,讲究庄园、烘焙、拉花,是仪式感;
民乐像咱们的茶,粗瓷碗能喝,紫砂壶也能泡,田间地头蹲坐着吹,戏台上穿着大褂吹,都是它。”
说完他又举了个例子。
“我在学校练琴房里听到过一个小姑娘弹琴,她把《茉莉花》弹得像《致爱丽丝》。
我说小姑娘,你这茉莉花不是长在花园里,是长在村口溪边,风一吹带着土腥气和露水味。民乐的‘科学体系’不在谱子上,在咱们的眼睛、耳朵、脚下的地。”
提问的男生开口道:“接地气儿。”
“对。”
沈歌点点头。
解答完这名学生的问题后,此时整个场馆内的氛围也热络了起来,在《百鸟朝凤》火起来后,许多人都对沈歌很好奇,有不少人跃跃欲试准备提问。
又有一名女生站起来对他说道:“现在在发展上面民乐明显不如西洋乐,年轻人更爱听流行乐,我想问一下沈同学,在民乐的发展上,有没有好的方法,民乐该如何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