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笑了笑,反问道:“然而,您如此的尽心尽力,除了得到他这句恭维虚伪的话之外,还得到什么呢?反正,在我懂事以来,就没有见过他由衷感谢您的行动。”
阿父皱了皱眉,回忆了一下,颔首道:“确实如此,特别是你堂姐嫁给曹子桓之后,曹丕对我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感觉十分冷淡。” 我拍手笑道:“曹丕继承了擅骑射、尚武力的家风,自幼习骑射,尤其爱好带着曹休、曹真、夏侯楙、夏侯尚骑射游猎。” “在十四年时间内放弃自幼养成的爱好,就因为您一本上疏规劝就彻底改了呢?” “这只能说明曹丕为夺取继承人之位,其戒急用忍超乎常人。不知道,他在背后有多么的恨你!” “故而,我们对曹操这封信,必须慎之又慎。切不可鲁莽回信,否则将万劫不复。” 阿父被我说得脸色稍变,神情凝重了许多。 我再次提醒:“曹操密函形式到处询征群臣意见,也可以判断他并没有下定决心立曹丕或者曹植为嗣。” “另外,也可能是意图摸清你们,特别是世家大族代表人物的动向。” “毕竟,这关系到曹操百年之后,曹魏政权的走向和命运。” 阿父满脸欣慰,抚掌大笑。 “阿瑜不愧是左慈的徒孙,未来的天机阁少阁主,这等见识比阿父高出了不少。体察人心远比坚持理想、操守更能在乱世立足。” 我微微一笑,又道:“从曹昂死后,孩儿感觉曹丕一直就是嗣子备胎而已。阿父,你仔细思量一下,是也不是。” 阿父闻言,开始闭目沉思起来。 一柱香以后,阿父以手加额,恍然大悟道:“阿瑜,所言极是。” “曹丕继承了擅骑射、尚武力的家风,自幼习骑射。建安二年从宛城乱军之际乘马得脱,年仅十一岁,骑射本领高超,又善书论诗赋,可谓文武双全。” “然而,曹操几乎未曾表扬过曹丕,反而希望其余诸子成为继承人,先是聪明岐嶷、仁爱识达的曹冲,后是才思敏捷、文采飞扬的曹植。” “虽然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曹丕理应成为继承人,但他却只是曹操找到合适人选前的备用人选,地位十分尴尬。” “从建安十一年至建安十九年,曹丕一直处于虽被培养,但随时可被取代的尴尬状态中。” “曹操初有意于曹冲,数对群臣称述,但曹冲于建安十三年早逝,年仅十三岁。” “正如刚才所言,曹冲死后,曹丕宽慰曹操。曹操非但不领情反而说道: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一语道破曹丕的备胎本质。” “然而,曹丕也有过人之处。他与曹休、曹真、夏侯惇子楙、夏侯渊从子尚皆是亲友,又与一批朝臣亲善。” “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阿父说到这,一脸尴尬,不好意思的笑了。 “曹丕善于团结人,是其赢得夺嫡斗争的关键,且此特质很早即开始显露。” “在曹操为诸子高选官属后,曹丕麾下有凉茂、邴原、徐幹、夏侯尚、刘廙、常林、徐奕、何夔等官属。又有陈群、辛毗、桓阶、张范、吴质、朱烁、贾诩、司马懿辅佐。” “更重要的是,曹丕主动出击,既曲礼事荀攸、刘晔等曹操核心谋士争取支持,又拜访与为父共典选举、掌控人事权的毛玠,为其亲信安排官职。” 说到这,阿父看了我一眼,一脸惆怅,长叹一声。 “回想起来,没有你在一旁分析参详,我都差点被这个曹丕蒙骗。” 我噗嗤一笑,“难得阿父也有承认自己有错漏的之时。” “诸曹夏侯氏家族之家风,本就以不修行检和好女色著称。” “曹植恃宠而骄、放浪形骸、饮酒不节实属理所当然,曹冲仁爱识达已属罕见,曹丕戒急用忍更是难能可贵。” “为夺取继承人之位,在十数年内放弃或者隐藏起,自幼养成的诸多爱好,非常人所能做到的。” 我继续说道。 “阿父,您发现了吗?说到这里,可以看出魏王其实是属意临淄候曹植为嗣。” “曹操赏识名士邢颙,称‘侯家吏,宜得渊深法度如邢颙辈’,遂以邢颙为临淄侯家丞,辅弼曹植。这是曹操有意于曹植的重要信号。” 阿父接过话题,颔首道:“确实如此。” “第二个信号是,在建安十九年曹操征孙权时,曹植被委以留守邺城的重任。临行前,曹操嘱托:“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委以重任又好言劝勉,联想之前曹操以我辅佐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