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科举之农门状元 > 第220章 反转

第220章 反转

“陛下,臣之所以断言叶书贤未犯法,乃是经过仔细查证,”

他这话一出,又是引的一阵冷笑,他们倒要看看张平如何把黑的说成白的,要是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等一下就不要怪他们不顾念同僚之情了。

“哦?那你说说看查证了什么?”景文帝也是惊奇了,心中不禁疑惑,怎么都这个时候了,张平还是坚称叶书贤无罪。

原本他是打算出来和一下稀泥,然后斥责张平两句意思意思。

朝廷为了避免会有冤假错案的发生,即便是已经定了案的案子,也会给予上诉辩驳的机会,以确保不会出现误判。

再着给了官员们上书的机会,景文帝也能赢得广纳谏言的美名。

张平继续说:

“陛下,夏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名中有“松”和“嵩”二字。按照避讳规则,只需避讳其中一个字即可。

如可以使用“松”字而不避讳“嵩”字,或者使用“嵩”字而不避讳“松”字。

又比如,名字中有“荣”和“融”二字,同样在使用中不必同时避讳这两个字,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一个字而不违反避讳规定。

对于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比如“良”和“凉”,在使用中不必因为其声音相近而进行避讳,

“蓝”和“澜”也是如此,不必因音相近而刻意回避使用其中任何一个字。

如今叶书贤的父亲名为也叶公十,叶书贤参加科举考试,

所以‘公十‘与‘贡士”。

是触犯了两个字的名字只避讳其中一个字的规定吗?是触犯了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的规定吗?”

掷地有声的话语落下,大殿内鸦雀无声,了解律法的大臣们忍不住回忆关于忌讳的律法说明,发现竟然与张平所说的一般无二。

他们判错案了?全朝堂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不过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吧,毕竟可都是遵旨意办事。

要怪就怪陛下吧,他们没有没错,大臣们在心里默默想着。

可又怎敢说是陛下错了呢?众大臣都不敢当这个出头鸟!

一时之间,朝堂上无人开口,气氛凝重而压抑。

每个人都在心中权衡着利弊,不知该如何打破这僵局。

景文帝此时也是一阵懊恼,他自登基以来,一直兢兢业业,虽不敢说有父皇那般的丰功伟绩,自他登基以来,大夏也是越来越强盛。

如今竟陷入这般境地,这若是判错案无疑将成为他执政生涯中的一个污点,作为皇帝,他的政绩容不得这样的瑕疵,将来史书也会有这一笔。

在他陷入两难之际,却又听到张平继续说:“陛下英明神武,圣明烛照,目光如炬,又怎会不知此事之关键?陛下早早就洞察一切,所以陛下那天才会说出‘按律法处置’。”

此言一出,众大臣皆震惊不已,他们又回想那天陛下所说的话,陛下确实只说了按律法处置。

而律法上叶书贤又并未犯法,可他们却还是主张对其定罪。

所以陛下没错?犯错的是他们?那几个极力主张叶书贤有罪的官员,此时一个个低着头冷汗直冒,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

景文帝听着张平的话,心里涌起一股赧然,身为皇帝,本应明察秋毫,却在这件事上未能及时辨明是非。

不过他有气,偌大的朝堂竟然无一人发现此事,怪哉?他扫向大殿之下的一众群臣,眼神晦暗不明。

但此刻也只能顺着张平的话,正欲开口。

“陛下,臣有本启奏。”说话的是通政司官员通政使,只见他恭敬地向前一步抱拳。

安静的大殿内,他的声音不大,但此时炸雷般响起,瞬间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他的身上。

张平心里有些奇怪,在这个节骨眼上,通政司官员此时启奏,所为何事?用余光瞥向通政使,顿时涌起一股不安。

景文帝也是微微一怔,通政司负责汇报各地呈送的奏章等公文,应该是什么要紧事,要不然也不会在此时开口,

随即神色恢复如常,沉声道:“讲。”

通政使正色而立,眸中闪过一丝寒光,嘴角上扬,说道:“陛下,臣要奏的也是叶书贤之事,叶书贤之父确实未有不妥之处,

然微臣刚刚收到南溪县令的奏报,叶书贤之妻林氏早已于正月初溘然长逝,按理来说,两地相距不过一个月左右的路程,

即便有所耽搁,送丧报也应能到达上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