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给他们加税,只恐物价也会跟着上涨,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和困难。”
“况且,商税占比极低,就算加税一倍,对国家财税的影响也极小,熥儿不会不清楚这一点,为何会如此行事呢?”
老朱心念飞转,很快又觉得,朱允熥这样做,必然有他的道理,且先看一看再说。
他接着想起另一件事,问道:“咱记得之前有上报,熥儿派出去查封户部账簿和国库的人,是一名老和尚?”
“正是!”吉垣忙道:“此人法名道衍,俗家名字叫姚广孝,以前曾在燕王府随侍燕王,这段时间,才刚到吴王身边。”
老朱立刻想了起来。
姚广孝?
这不就是之前熥儿向自己告状,说就是他鼓动燕王做坏事,要狠狠惩罚的人吗?
怎么现在熥儿竟对其委以重用了呢?
难道此人真有什么大才不成?
正思索着,吉垣又从怀中掏出一个本子,道:“姚广孝封了户部的账簿之后,正组织人马,一边核对数目,一边重建账簿。”
“不过,他所用的记账法,与从前大有不同,听说是叫复式记账法。”
“姚广孝重新培训了一众账房先生,让他们按复式记账法建账。”
“下面打探消息的人,已经将此法都记录了下来,还抄了用复式记账法新建的账本。”
“奴婢也不懂这些。”
“只能请陛下御揽。”
老朱闻言,从他手中接过账本,细细看了又看。
初看之时,还有糊涂,后面却越看越入迷,龙眸中的震惊之色,浮现于外,久久不褪。
老朱出身贫寒,故而在其发达之后,对于钱粮之事,特别上心。
以前的时候,户部的每一笔账,他都要自己亲自算一遍。
近几年上了年纪,精力实在不济,才渐渐丢手。
但老朱对于如何记账,如何算账,如何管理,都有着极为丰富且老道的知识。
在这方面,他可以算是一个专家了。
对于复式记账法,老朱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奥秘。
“好法子,好一个复式记账法!”
老朱大声赞道:“此法当真妙不可言,妙不可言啊!”
“咱大明的户部,以后用上复式记账法,账目可就清晰多了。”
“姚广孝,有大才啊!”
他此时并不知道复式记账法是自己的孙子想出来的。
听到姚广孝在推广该法,便想当然的认为是对方所发明。
对姚广孝的看法,立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这个人,咱得见一见。”
老朱吩咐道。
“是!”吉垣连忙应声,道:“奴婢这就去传姚广孝前来见驾。”
他说完,正待转身,却又被老朱叫住。
“先缓一缓吧。”老朱站起身,来回踱着步子,道:“也不急于这一时半会。”
“熥儿好眼光啊,先用了一个杨士奇,如今又得了一个姚广孝,都有大才。”
“咱先等等,看看熥儿的搞商税改革,建大明银行,发行新钞,究竟会有一个什么结果,到时候,再见姚广孝也不迟。”
吉垣垂手弯腰行礼,道:“遵旨!”
老朱又坐了下去,翻开了一封新的密报。
“黄子澄和方孝孺对吴王开办大明军事学院的事极为不满,他们派了更多的人,散播吴王当为天子的谣言,希望以此来激怒陛下。”
“两个蠢货!”老朱冷笑了一声,道:“亏得咱家以前还挺看重他们的,如今看来,这二人,皆是又蠢又坏。”
以前老朱对朱允炆身边的人都十分信任,虽然亦有监视,却并不是很上心。
收集而来的情报信息,也不是很多。
并没有发现两人有太大的问题。
何况那时候,老朱对朱允炆的看法不一样,连带着对他和他身边所做事,容忍度也大不相同。
之前便是知道了两人在背后造朱允熥应该被立为储君,登基称帝的谣言,在老朱看来,这也是两人忠心耿耿,欲助朱允炆一臂之力。
为主人效忠,并不算多么过分的事。
可如今自己都明确说了,要让吴王执掌大明江山,还让吴王监国,他们此时仍不收手,便是心怀叵测了。
不过,他们这样做,对于提升朱允熥在民间的威望有百利而无一害,老朱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