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退位让贤 > 第九十三章 离经叛道的和尚,治国之要!

第九十三章 离经叛道的和尚,治国之要!

无策。

他再聪明,辈份也摆在那里,改变不了的。

有燕王带头,打破常规礼制,未必不是一个办法。

只是就连朱允熥也很清楚,在这个礼教吃人的时代,礼制约束有多严重。

连他也没有去深想。

这一点上,朱允熥很佩服姚广孝。

可不是什么人都敢于打破框架,跳出礼教的约束。

果然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妖僧!

难怪他能在儒学最盛行的时候,写出《道余录》。

实际上,姚广孝被后世骂为祸乱天下的妖僧,辅助燕王造反夺得天下,只是一个其小的原因,占比甚至连一成都没有!

相反,很多人还是认定他此举有再造社稷,重定乾坤的功绩。

真正让他背上千古骂名的,恰恰便是他后来编写的《道余录》。

姚广孝在书中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大量无情的批驳。

更是认为理学大家朱熹的理论,全部都大错特错!

那才是真正捅了马蜂窝。

遭到天下读书人的群起反对,自此骂名滚滚而来!

若没有那本《道余录》,恐怕姚广孝在历史上的名声,就不是祸乱天下的妖僧,而是重定乾坤的千古一相了。

毕竟,史书是读书人写的!

朱允熥笑道:“大师说得倒也不错,不过此举毕竟离经叛道,有违礼制,燕王难道就不怕人笑话?大师对此也不在乎吗?”

“世间事,若畏惧流言,那便事事都办不成。”姚广孝道:“贫僧只知天命,不知人言,更不知礼制。”

“天命在前,一切人言和礼制,皆不足道。”

“吴王殿下要执掌大明江山,这便是天命。”

“为了大明江山,为了天下安宁,区区礼教规矩,又算得了什么。”

“且能因此而畏首不前?”

“吴王殿下当日敢在大殿上,公然向陛下索要储君之位,可谓是石破天惊,千古未有。”

“足见吴王殿下心中,对于礼制和人言,也不以为然,与贫僧心中所想,亦无差别。”

朱允熥再度哈哈大笑。

不过,在他看来,在这件事上,朱棣恐怕未必会听姚广孝的。

道衍和尚虽然聪明绝顶,算无遗策,但对于朱棣,他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

人对自己身边的人,对于与自己感情深厚的人,总会带着一定的偏见,不能完全正确认知。

而这种偏见,就会误导他的判断。

朱棣在别的事情上,都会听姚广孝的建议,唯独在这件事上不一样。

老和尚聪明一世,却终究是凡人,并非神仙。

凡人便有凡心,有被感情影响而判断失误的时刻。

当然,朱允熥此时也没有说出来,这毫无必要,徒然让老和尚伤心。

姚广孝又道:“只是贫僧始终不解,陛下诸子中,论野心,论地位,论声望,首推秦、晋二王。”

“秦王是二皇子,故太子去后,他排第一。”

“晋王久镇边疆,麾下精兵良将不计其数,连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皆在其节制之下。”

“论实力,燕王远不及他。”

“按常理来说,这两人才是除了殿下那二哥献王之外,储君之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为何殿下却将目光牢牢盯着燕王,却对秦、晋二王视而不见呢?”

“前些时日,殿下遭遇刺杀,依贫僧之见,秦、晋二王的嫌疑,也是最大的。”

因为他们两个人,会死在老朱的前面啊!

那还担心什么呢?

老和尚就算再精明,也算不到这一点。

故而才会疑惑。

不过,刺杀自己的这笔账,确实要算一算。

杨士奇劝他以大局为重,先利用刺杀之事,扳倒朱允炆再说。

可如今杨士奇的谋划已经成功,只需等待时日,就能看到效果。

那刺杀之事,他也可以追查一二了。

只是这件事,不能太操之过急。

等等!

朱允熥突然之间脑海内惊芒闪过。

不对!

自己穿越过来,一定会产生蝴蝶效应。

那秦王、晋王,还会在老朱驾崩之前,就先离世吗?

答案是不一定!

也许世界线早就变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