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164章 升官受赏!早嫁之风

第164章 升官受赏!早嫁之风

这次田地赏赐对刘宽本是殊荣,可问题是,这八百顷田地并不在直隶,而是在湖广常德府桃源县。

这年头,湖广的湖北还好些,湖南地广人希的程度不下于河南。

而且湖南还有很多苗人等少民部族,属于汉蛮杂居之地。蛮族彪悍,动不动叛乱,那地方安全性可比河南差远了。

‘这老朱,好不容易赏赐多点田地,居然还选在了湖南,还不如换成宝钞呢。’

吐槽归吐槽,刘宽却没有卖掉这些田地的想法。一则眼下湖南田地价值低,卖不了多少钱;二则,他明白老朱这么赏赐,多少有点用田地拴住他的想法。

所以,他即使不在意这些田地,也不好就这么卖掉。

‘还好这八百顷田地都在一处,回头派人去那边建个田庄管理就是——以后若有闲暇,还可带家人去体验下湖南的田园风光。’

此番刘宽不仅升职为工部郎中,更受封科技伯,回府后要忙碌的事当真不少。

好在今日科技司放假,他可以专心处理府中事务。

忙到晚上,吃过晚饭,沐浴之后,躺在床上,刘宽才有心思跟朱蕙兰说些夫妻间的私密话。

“娘子,其实过去一年你未能怀孕,有我的责任。”

朱蕙兰正一脸满足地趴在刘宽胸口,闻言俏脸惊讶,“夫君为何这么说?”

刘宽道:“根据我们后世研究,女子怀孕太早,对身体的损伤比较大。”

“后世女子最佳生育年龄段是二十二岁至三十岁间。此时女子纵然没有后世的条件,最佳生育年龄段也当在二十至二十八岁之间。”

“所以,我便想你过两年再生育——这样对你、对孩子都好。”

朱蕙兰虽不像后世人那样拥有丰富的生育知识,可听了刘宽这番话,再联系刘宽在房事过程中的某些行为,也就明白过来了。

她忍不住问:“此事夫君为何不早说?”

“我担心你想早些生育,不配合。”

朱蕙兰一想,她若知道此事,还真未必会配合。

因为在她的意识中,女子生育是最重要的事——过去一年多,她与两个已婚姐姐每次私下里聊起生育之事,可都难受得紧。

另外,她认识的不少女子,都在比她如今更小的年纪生孩子,也没见有什么不好。

这时刘宽又道:“改天你进宫,便将女子最佳生育年龄一事跟皇后娘娘说了吧。如今大明女子嫁人、生育都太早了,对女子、孩子健康都不利。”

朱蕙兰先点头,随即却柳眉一蹙,道:“只怕父皇未必会采纳夫君这一建议。”

“为何?”

朱蕙兰道,“如今许多地方人口凋敝,正是需要人口恢复生产之时。为此,朝廷不仅让地方官府鼓励生育,甚至鼓励寡妇再嫁,对有大龄未嫁女子的人家苛以重税。”

“如此情况,不论是父皇,还是地方官府,都巴不得女子早些嫁人,早生多生,又怎会宣扬你这女子最佳生育年龄段的说法呢?”

刘宽道:“早生多生想法听着挺好,可生得多养活的却少,又有什么用?若少些女子因早育垮了身体,别二三十岁便病逝,不也是一种增加人口的方法吗?”

朱蕙兰听了若有所思。

刘宽又道,“你将我这些话转述给皇后娘娘就行了,陛下得知后自有决断。”

朱蕙兰点头,“好,我听夫君的。”

···

两日后。

坤宁宫。

马皇后跟朱元璋晚上过来跟她聊天时,将朱蕙兰转述的话都说了。

她最后道:“重八,我觉得宽儿所说有道理,哪怕是为了增长人口,也不能无视早婚早育对女子的伤害。更何况,按宽儿所讲,女子早孕对孩子也不好。”

朱元璋听了先是笑道,“照那小子的说法,当年妹子嫁给咱正是时候了?”

马皇后拍了下朱元璋的胳膊,佯怒道:“跟你说正事,你还有心思笑话我?”

“咱哪敢笑话妹子。”朱元璋先笑着承认不是,随即一阵沉吟,道:“大明到底与后世不同,咱们肯定不能参照后世标准制定政策。”

“这样吧,此前不是女子十六未嫁便会课税吗?今后便改成二十不嫁再课税。”

“另外,让官府召集地方上的贵妇、稳婆、女医,宣扬十八岁至二十八岁为女子最佳孕育之龄,生的孩子更健康。妹子认为如何?”

马皇后听了先点头,随即又一叹:“民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