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还珠之别有天地:小燕子不做囚徒 > 第十七章 九曲黄河万里沙(上)

第十七章 九曲黄河万里沙(上)

由于去年流经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在祥符、曹县等多处决口,致使黄河水倒灌运河漫溢,济宁及周边县乡成为了受洪灾影响极为严重的区域,而这一带又关乎漕运,故乾隆颇为关注。

抵达济宁附近后,一连几日,乾隆、福伦都在东河河道总督、山东巡抚、济宁知州的陪同下去了几处受灾处视察,一来了解被冲毁的堤坝水闸修建进度和运河疏浚情况,二来为了安抚民心,也鼓励拉拢地方乡绅一同参与到地方重建中来。

尔康、永琪和箫剑这一路上也始终跟随。

入了江苏境内,约莫是二月初的日子,景致和色彩渐渐开始变得清丽活泼起来,不似北方那般深沉厚重。

小燕子、紫薇时不时地拉起马车上的帘子,这儿瞧瞧,那儿瞅瞅。一些树木枝头嫩芽儿正悄悄冒头,似绿非绿。南方水系发达,队伍时不时便能经过小河、小溪,平添几分灵动。民居的建筑风格和造型也开始显得与北方不同,正是黛瓦白墙可入画。

只是这一头乾隆还未有心思欣赏路途美景。二月初八,队伍抵达清口,乾隆便马不停蹄地去黄河大堤视察。

清口乃黄、淮、运三河交汇口,为水利要塞,三河互为犄角之势,但又有强弱之分,黄河最强,淮河次之,运河最弱。如何“保运抗黄”始终是清朝治水的核心。随着几代河工的努力,清口枢纽几经改良完善,堤、坝、墩、闸、引河均已修得极尽复杂,乾隆每次南下则必至此处巡查。

渡过黄河后,乾隆又在惠济闸前查看形势,与江南河道总督高晋和多位河道官员反复讨论,终于定下了清口水志,并加固高家堰大堤。

“高晋,下次朕再到清口,可是要检验咱们这次的成果!”乾隆摩挲着双手,对着高晋说道。

“皇上放心,臣自当鞠躬尽瘁,不负皇命!”

“对于你治水的能力,朕信得过,你和你叔父一样能干。”乾隆说完,忽然想起了高斌,内心升起一丝惆怅,有些怀念他的这位“治水能臣”。

“皇上过奖了!能为皇上分忧,为天下百姓分忧,便是臣的福分。”

清口此处的大计划已定,乾隆心中松快了许多,忽然喊起了边上的尔康、永琪、箫剑。

“你们三个这一路跟着想必也学习了很多啊。这几日来不知有没有什么心得体会,或者有任何想法、建议都可以提。无论正确与否,可行与否,但说无妨!”乾隆摆动右手,举手投足间皆是帝王的自信与霸气。

永琪是他最看重的儿子,尔康也是他极为器重的臣子。至于箫剑,他也是颇为赏识,无论是才学人品都无可挑剔,加上小燕子的关系,所以始终抱着能拉拢他为朝廷效力的希望。故这一路上乾隆也是给了他们颇多接触学习政务的机会,以期历练增长见识,为未来担起国家大任做准备。

“要不尔康你先说说。”乾隆端起一杯茶,呡了一口,看向了尔康。

“皇阿玛,这次跟随您视察河务最大的体会便是了解河务、治水工程之复杂。以前只是书上读的,阿玛那儿听的,可究竟什么是河务、什么叫治水,那于我而言都是飘飘渺渺的,不太真切。

为何千百年来黄河难治,为何‘保漕治黄’困难重重?很多在我脑子里的‘为什么’都在这次视察中明白了。原来这里面有那么多‘既要,又要’,但事实上很多我们的期望互相之间是冲突的。这河务的问题必须到实地查看了,才能有方向该如何办。可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尔康不得不承认,实务胜读十年书。

“皇阿玛,这一点上我和尔康深有同感。尤其是这两天在黄河边上,了解这每个堤、每个坝、每个闸为什么这么设、这么定。比如清口这个枢纽如果不在实地看到,根本无法想象它究竟如何运作,如何同时顾及里运河、黄、淮、洪泽湖、中运河,使得漕运顺畅,又确保黄河不倒灌。这整个过程严丝密缝、极其复杂。

想到这儿,儿臣不禁感叹我们在京里吃到的每一口粮食都是一路经过‘艰难险阻’的,是多少人挥洒了血汗乃至生命换来的,包括高大人、他的下属,还有千千万万我们所不知的河工和老百姓。”永琪言辞恳切,句句真情。

“五阿哥,您有这份仁爱之心,实在难能可贵!”高晋在一旁听了永琪一番言辞不禁有些动容。

乾隆对永琪和尔康的体会显然是十分满意,觉得二人是孺子可教,“这就是朕这些年要南巡的原因啊!在紫禁城里听多少大臣们的汇报,不如实地查看一趟来的收获多。”

“不过——高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