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季汉楚歌 > 第85章 告诸县民户书,刘公子竟有高祖之风

第85章 告诸县民户书,刘公子竟有高祖之风

上有八千余户,怎么可能不到三千青壮?”

侯谐叹了口气:“曹操屠戮彭城国,杀了太多的彭城国士民,能抢走的也几乎都抢走了。”

“我刚才说我不知道今年的秋种该怎么安排,并非我想偷懒,是我真不知道啊!”

“前几日我去了附近的村落,大部分青壮都没了,剩下的多是老弱病孺,连个壮妇都没有。”

“彭城国八县,除了彭城和吕县民户多一些,武原、傅阳、留、梧、甾丘、广戚,几乎都没什么人了。”

“就连彭城和吕县的民户都是从其他几县聚拢来的。”

虽然早有预料,但刘标心情依旧沉重。

这真是“百里无人烟、千里无鸡鸣”啊!

刘标再次看了一眼户籍册。

八千余户,三万余人,其中青壮不到三千,剩下两万余人还都是老弱病孺。

就这些人,想要按时令完成秋种,几乎是不可能的!

若是处理不好,明年的彭城国又会增添不少饥民。

刘标踱步沉思了片刻,研磨落笔。

魏续和侯谐凑近一看,只见帛书上写着:

《新任彭城国农都尉刘标告诸县民户书》

【我深知诸位安于乡土,不愿轻易迁徙;然而民以食为天,农为事之重。

如今秋种时令将至,而百姓家中又多为老弱病孺,我虽然有助耕之心但无人力可用。

今日撰写此文,只望家有余力者,可协助我助耕于民。

愿助耕者,皆可按户授彭城良田五十亩,且其子女可择一人入彭城精舍求学,求学者一应用度皆由府衙承担。

若有义士见此告示,可速来彭城府衙。】

刘标将告示推给侯谐:“侯校尉,可让府衙小吏将这告示抄录百份,分传八县。”

侯谐扫了一眼,迟疑了一阵:“刘都尉,不是我要卖弄才学。你这告示书,是否太白了些?”

刘标不以为忤:“你念给魏校尉,看他能否听懂不。”

侯谐看了一眼魏续,遂将告示给魏续念了一遍,又问魏续能不能听懂。

魏续脸有些黑:“这么白的告示书我当然能听懂,侯谐你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侯谐尴尬一笑:“魏兄,不是我让问的。”

“行了,别斗嘴了,先办正事吧。”刘标又提笔写了一封信给魏续:“小沛城西南十里有个罗姓小村,替我将这信交给一个叫罗朴的老者。”

魏续将信收好:“这能行吗?要不我再去趟小沛城,调些兵来彭城?没有青壮,让兵来助耕也行啊。”

“不用。”刘标轻轻摇头:“小沛的兵马本就少,若再调来彭城就难以防贼了。等温侯引兵回了彭城再议吧。”

刘标有条不紊的将一个个指令下达,看得侯谐暗暗惊叹。

这一看就不是生手。

尤其是《告诸县民户书》,通情达理,又不强迫百姓的意愿。

这若是换个人,才不会去管百姓愿不愿意。

命令下达,就必须来助耕。

更遑论给助耕者授田,以及择一子女入精舍求学了。

世事混乱,不能谈礼不谈利。

仓廪足了,才会去守礼仪。

重赏之下,才会有有勇夫。

接下来的几日。

刘标很忙。

彭城国的民众大多聚拢在彭城和吕县。

这里濒临泗水,土地肥沃,适宜种植。

只因老弱病孺太多,难以有效的恢复生产。

刘标需要将荒芜的无主农田都收归彭城国所有,同时将荒芜的农田分类,划分需要在秋种时令种麦的田。

不种麦的田,不意味着荒废。

时令不同,种植的作物不同。

刘标得根据现有的人力和田地,来制定出劝种方案,力求能种出更多的粮食。

这期间。

《告诸县民户书》也被彭城国小吏在彭城八县分传。

虽说彭城国八县的民户大部分都在彭城和吕县这两县,但依旧有少部分民户在其余六县。

《告诸县民户书》也是为了能让其余六县的民户中有余力者能助乡人耕种。

乡人自愿互帮互助,和府衙增利是截然不同的。

彭城国八县中有余力的,除了家中还有青壮的,要么是本地富农、要么是本地豪强和士族。

不论是谁,只要肯当助耕者,刘标都不介意让利。

虽然不能解决民户的全部困难,但刘标求的也不是尽善尽美,而是能助一个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