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现在章德宁已经很少负责他的作品发表了,可她仍旧关注了林朝阳的作品。
在《梵高之死》发表之初,她便第一时间阅读了这部小说。
她难以想象这样一部以十九世纪的欧洲为背景,讲述梵高生平故事的小说竟然是自己最熟悉的作者写的。
看完小说她最大的感受是,真想扒开林朝阳脑袋看看里面到底都有些什么样的奇思妙想。
整部小说不仅完美的平衡了故事性和文学性,更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悬疑感,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阿尔的太阳——献给我的瘦哥哥》中所提到的许多名词,在《梵高之死》当中都是很重要的元素,所以在看到这首诗之后,章德宁一下子就反应了过来。
然后通过小说的情节不断反推,很快就明白了这首诗里所要表达的种种意向和情感。
阿尔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因盛产葡萄酒而闻名,那里是梵高生前最后待的地方,也是他与后印象派画家高更发生龃龉和冲突的地方,梵高还因此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
阿尔那里有一家小型精神病院,梵高曾一度在那里治疗,诗名和诗里第一句的“去南方”指的就是那里……
在心里将诗句全都注释了一遍,章德宁问:“这诗谁写的?”
“燕大的一个学生,你觉得怎么样?”
章德宁眼睛在稿纸上打转,思量片刻后说道:“这个作者很有想法。你看这一段,‘从地下强劲喷出的,火山一样不计后果的……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把土地烧得旋转,举起黄色的痉挛的手,向日葵邀请一切火中取栗的人,不要再画基督的橄榄园’。
这一段太精彩了,完全诠释出了梵高这个天才的性格和心理,他的颜色就是火山喷发的颜色,弯曲的星夜、燃烧的土地,所有的植物与生命都向着太阳举起了痉挛的手掌。
他这一段是在说梵高,我更觉得他是在与自己互文,他把自己的精神世界投射到了梵高的身上。
这个学生诗人,不简单啊!”
说到最后,章德宁感叹了一句,她又问道:“他出版过诗集没有?”
“出什么诗集,连首诗都没发表过呢,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
听着林朝阳的话,章德宁脸上写满了惊诧,“第一次写诗?”
她又看了看手中的诗稿,一时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想了半天措词,最后说了一句:“天赋还真高啊!”
“我推荐的人肯定不会差!”林朝阳自夸了一句。
“切!”章德宁发出了一声鄙夷,“你也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
林朝阳一把将诗稿从她手里夺过来,“你们不要就算了,我推荐给别人。”
“诶诶诶!”
章德宁急忙拉住他,从他手里夺回诗稿,“哪有你这样的,送来的稿子还有往回要的。”
她起身来到一位中年编辑的桌旁,“老赵,你看看这首诗,林大作家倾力推荐的!”
《燕京文学》有专门的诗歌栏目,赵金久就是负责诗歌栏目的编辑,刚才他听着林朝阳和章德宁的讨论,心里一直痒痒,章德宁把诗稿拿过来,他立刻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
过了十多分钟,赵金久抬起头,“好!初出茅庐的诗人能写成这样,真不一般。”
听到他这个责编的赞许,林朝阳笑道:“看来发表没问题了。”
赵金久说道:“还得等主编拍板。”
“那就等你们的好消息了。”
林朝阳说着,在纸上写下了一个通讯地址递给赵金久,“要是过稿了,你们就联系他。”
章德宁调侃道:“朝阳同志,你现在可以啊,这是要当文坛伯乐?”
“什么伯乐不伯乐的,赶巧了而已。人家是我的忠实读者,看完了小说有感而发才写了这首诗。
拿来给我看看,我一看写的不错,我说我给你找个刊物推荐一下吧。”
章德宁听他说完,道:“难怪呢,原来是这么回事。”
聊完了诗的事,林朝阳正打算告辞,章德宁随口问道:“最近忙什么呢?”
“没忙什么。”
“没写小说?”
“开个了头。”
“长篇?”
“中篇吧。”
“嗯?”
本来只是随口一问,听到“中篇”二字,章德宁眼神一凝,连忙拉住了林朝阳,脸上露出谄媚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