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 第55章 他们拜的不是药,是药敢让人看

第55章 他们拜的不是药,是药敢让人看

他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老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

课讲完后,一个老农举起了手,颤巍巍地问道:“韩博士,这官药要是错了,我们能改吗?”

韩文博愣住了。

是啊,官药错了,他们能改吗?

他想起了那个盲眼老妇,想起了柳如意和她的药婆子们,想起了老百姓们渴望健康、渴望公平的眼神。

他沉默了良久,缓缓地说道:“不能改方,但能改人——你们可以举荐新的监药人。”

一句话,掷地有声。

消息传开,西市沸腾了!

百姓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他们知道,从今天起,他们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有了监督的权力,有了改变的希望!

法融见民间医信日盛,悄然献策于徐惠:“百姓敬‘灯使’,不如设‘灯使碑’,刻每季巡医名单、救治人数,立于坊口。”

徐惠觉得这主意不错,立刻命工部赶制了十通石碑,样式简朴大方,碑底刻着一行小字:“救一人,记一名。”

石碑立起来那天,老百姓们都疯了。

他们争先恐后地跑到碑前,寻找着自己的名字。

一个老妪找到了自己儿子的名字,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孙子跪倒在碑前,咚咚咚地磕着响头:“我儿活了,碑上有名!多谢东宫,多谢灯使!”

自此,坊间争以“上碑”为荣,都想着能为百姓做点什么,好让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

李承乾听说了这件事,心里也很高兴。

他命徐惠将《七令》呈报给皇帝,并在封面上加了一行字:“非东宫所令,乃万民所请。”

李二接过了《七令》,仔细地翻阅着,眉头紧锁。

他看到了“百姓监药制”,看到了“药识讲习”,看到了“灯使碑”,看到了老百姓们的名字,看到了那句“非东宫所令,乃万民所请”。

他沉默了很久,最终,只是在奏折上批了一个字:“览”。

长孙无忌看到了这份奏折,心里五味杂陈。

他找到高履行,私语道:“太子如今不出一言,却让百姓替他说话——比当年魏征还狠啊!”

高履行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

他知道,这“协济药政”,已经成了铁板钉钉的事实,谁也无法撼动了。

当夜,徐惠独坐在灯政房里,整理着新一批的监药记录。

……(前文内容略)

当夜,灯政房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徐惠一袭素衣,在烛光下翻阅着新送来的监药记录。

百姓们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仿佛捧着的不是药方,而是自家娃的命根子。

“啪嗒。”

一声极轻的响动,徐惠抬眼,窗外不知何时飘进来一朵纸莲。

莲瓣层层叠叠,做得甚是精巧,带着一股淡淡的檀香味。

她拿起莲花,展开,只见内里用蝇头小楷写着一行字:“你让炉火透明,可火下烧的是谁的柴?”

徐惠的心猛地一跳,像是被什么东西蛰了一下。

这字迹她认得,是……(此处省略三百字,避免剧透,嘿嘿)。

她凝视着那朵纸莲,烛光在她脸上跳跃,忽明忽暗。

这“协济药政”,看似是给百姓们送去了福音,可背后牵扯的利益,又岂是区区几张药方能说得清的?

有人想浑水摸鱼,有人想借机上位,还有人……想让她徐惠,成为众矢之的!

她深吸一口气,将纸莲放在烛火上点燃,看着它一点点化为灰烬。

提笔,蘸墨。

在《协济药政七令》的末页,她缓缓添上一句:“权可藏,信不可藏。”——信已立,而藏信者,正在被光晒出轮廓。

写完,她放下笔,揉了揉眉心。

外面风声渐紧,吹得窗棂“呜呜”作响,像是谁在低声诉说着什么。

她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