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 第三百二十三章 摸金校尉是否存在

第三百二十三章 摸金校尉是否存在

仁以及山阳王刘休佑掌管。

除此之外,正史中再无有关盗墓官职的史料,更无门派一说,最多将其分为官盗和民盗。

既然如此,刘子业所设立的摸金校尉是否真的存在“人点烛,鬼吹灯”的说法呢?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摸金校尉在盗墓时,必须要先在墓室内的东南角点燃蜡烛,再行盗墓之事。

如果蜡烛突然熄灭,财物则必须要放回原处,并且要给墓主磕三个响头后空手离去,这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是一股诡异的气息。

而天下霸唱曾经对此有过澄清,说“灯灭不摸金”的说法完全是他自己编的,历史中并不存在。其实摸金校尉只是一支普通的军队,只不过是用途不同。

当然,其中不乏有些人懂得风水之术。要说“人点烛,鬼吹灯”存在的根本原因,也仅仅是对墓室照明以及对空气的测试。

如果蜡烛在点燃后又突然熄灭,则说明人在进去后会有缺氧的风险。所以真实的摸金校尉并非小说中那样神秘莫测,它只是在真实的历史框架之下,被作者渲染得更加精彩而已。

【唐朝十七座皇陵,无一幸免,李世民的尸骨都没有翻过,他真的是主谋?#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贼,唐朝的 17座皇帝陵墓被其盗取一空,就连唐太宗李世民的尸骨也未能幸免于难。

但是,这位千古罪人是否为此次行动的真正主谋?他的背后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历史上最大的盗墓头子温韬。

温韬生年不详,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梁国人,祖籍金州花园,即今天的陕西耀州。

此人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史册之中,并非因其精于文墨或是立过战功,而是因为他臭名昭着的盗墓行为,尤其被现代考古学家所痛恨。

《新五代史》对温韬有这样的记载:少为盗,后依附李茂贞,为华原镇将,冒姓李,名彦韬。

我们可以通过此猜想,温韬这个人在年轻时要么是以偷盗为生,要么是经常做些打家劫舍的强盗勾当,再严重些,他有可能早在年少时就有过盗墓的行为。

史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他身上的“盗”字是出于何意,但是我们通过下面的事情就不难得出结论。

当时,李茂贞作为五代时期的一方军阀,有着非常强劲的实力。温韬因此向其投靠,甚至还把姓名改成了李彦韬,并且混了个耀州刺史的位置。

可见其拍马屁的功夫实属不错。不过,温韬这个人很会见风使舵。901年,李茂贞伙同宦官韩全诲结识了唐昭宗,后梁太祖朱温则率兵将李茂贞围困于凤翔。

此时的温韬为了保全自己,居然以献出耀州为条件投靠了后梁。可是没过多久,他又不知为何叛离了后梁,再次回到了李茂贞麾下。

而李茂贞不仅没有怪罪于他,反而对他再次重用,并任命其为节度使。

唐朝灭亡后,后梁已经进入到了末帝朱友贞时期,温韬再次背叛了李茂贞,投靠了后梁。和之前一样,温韬还是没有因为之前的叛变行为而受到惩罚,同样成为了后梁的节度使。

要知道当时的节度使可以全权管理某地区的军事、民事以及行政方面的事情,可见其权力之大。

在这里,我们有个疑问:温韬作为一个反复无常、见风使舵的小人,他为何在反复背叛两方势力后依然能够坐上如此重要的节度使之位?

这便回到了之前所说的“盗”字。

我们猜测温韬能够从盗贼一跃成为拥有巨大权力的节度使,其根本原因并非是他那拍马屁的功夫,而是他在年少时就练就了盗墓方面的技能,这才是被李茂贞和后梁人所看重的。

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盗贼,既无文韬又无武略,别说成为节度使,恐怕连见到李茂贞的机会都不会存在。所以关于他的“盗”字所指,极有可能是盗墓。后面的事情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说到挖墓,汉王朝的流芳千古的董卓以及东陵大盗孙殿英,每一位都是盗墓界的佼佼者,但是在温韬面前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唐朝从高祖李渊到哀帝李柷,共 21位皇帝,除去唐昭宗李晔被葬于河南偃师、唐哀帝李柷被葬于山东菏泽外,其余的 19位皇帝均被葬在关中。

由于武则天和唐高宗是合葬,所以在关中只有 18座唐陵,俗称唐十八陵。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李世民与文德皇后合葬的昭陵。然而,温韬却成为了唐十八陵的噩梦。

《新五代史》记载,温韬在当节度使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