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84年,而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
有学者考证认为,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当张仪在秦国任相国时,苏秦还是未登上政坛的年轻人,根本未与张仪有过交集。因此,张仪的真正对手其实是公孙衍,而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真正尝试者。孟子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足以说明公孙衍在当时与张仪齐名,影响力巨大。然而,由于史料留存较少,公孙衍的事迹被低估和埋没。公孙衍出身于魏国,很早就担任魏国将领,曾任魏国的“西守”,韩非子称其为“天下之善将”。由此推测,“西守”大概相当于魏国武将之首,公孙衍也因此闻名列国。不久后,公孙衍离开魏国,前往秦国为官。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这是秦国当时最高级别的职位。历经两年,公孙衍在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国,俘虏魏将龙贾,斩首八万。这一系列战争被称为“第五次河西之战”,至此,秦国完全掌握了河西天险,控制了东出中原的要道。魏国则逐渐沦为二流国家,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秦国开始崛起,拥有了东进中原、一统天下的基础。由此可见,公孙衍对秦国的功绩卓著。然而,随着秦国设立相邦,原本功绩卓著的公孙衍本以为稳操胜券,但张仪入秦后获得秦惠文王赏识,担任了秦国首任相邦。在张仪的排挤下,公孙衍失望地回到魏国,从此开启了与秦国对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