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违背朝廷的战略,不能逆朝廷大势而行。
“特别是绝对不能再与顺国有任何实际往来。“否则未来不光朝廷要拿你是问,浙江商会同仁们也会将你视为仇敌败类,未来有浙江商人的地方都不会有你的位置。”说到这里,陈伟志稍微停顿了一下,喘了口气之后,用最为严肃甚至阴狠的语调说:“咱们大家都是商人,我也不妨把话说得直白一点。“咱们浙江商人,直接跟着朝廷的搞产业,就是全世界赚钱最快,也是最轻松的门路。“任何人跟顺国有任何勾勾搭搭,就有可能影响了圣上和朝廷的对咱们的印象,有可能会断送了大家的这条财路。“正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我们所有人都断然不会容忍这个坏了规矩的人,也绝对不会让他继续在这个世上好好的活下去!“我知道在做的各位应该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但是你们的亲朋好友未必明白,所以回去之后千万看好自己的子侄亲戚。”现场的商人听完陈伟志的叮嘱,立刻非常认真的依次拱手表态。虚心接受老会长的叮嘱,保证绝对不会跟顺国朝廷勾搭,未来全力配合朝廷在印度的战略。更有很多人现场赌咒发誓,谁坏了规矩就天打五雷轰,出海就沉船。商人的品格未必会有多高,但眼界和格局达到了一定层次之后,为了维持自己的既有地位和财富,就会有各种禁忌和红线。就算是地下的黑老大都有绝对不干的事情,更何况这些浙江商人是大明朝廷的民间代理人。大明朝廷的直接政策提醒就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根本。陈家的会议结束之后,与会的商人各自回家,立刻就向外发请帖,在自己的家里再召开聚会。将自己已经确认的提醒,在自己的圈子里面转达和强调。大明朝廷对待顺国和印度的直接态度,也在这样的商人聚会上迅速流传开来。绝大部分商人都直接停了现有的印度贸易。很多商人都接受了陈伟志传下来的建议,停了贸易之后就开始筹钱、囤货、订船,等待朝廷在印度的进一步动作。朝廷要在印度开战,就是搞航运的商人再次大赚一笔的好机会。 不愿意冒险的商人,也在朝廷官营产业的提醒引领下,将自己原本在印度的贸易路线转向了欧、非、美洲。天工十七年六月一日很快就到了。外有大明海军在印度东西海岸线上的持续巡逻打击,内有商人内部的圈子交流。大明朝廷和藩属国与顺国的正常贸易已经基本断绝了。印度沿海的孟买等几个重要港口,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本来都是天下各色人等汇聚的地方。这些城市的街道上,本来随时随地到处都是人,比肩继踵,人山人海。但是自大明朝廷下令之后,只过了短短四个月的时间,这些城市的街道就几乎完全空了。大量的搞进出口贸易的商行店铺直接关了门,仍然还开着门的店铺也变得门可罗雀。走私商虽然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也直接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只剩当初的零头。本来,典型的大规模走私活动,通常都是要利用合法的贸易活动当掩护的。把非法的商品,没有交税和检验的商品,藏在大宗合法商品之中入境。现在印度的进出口贸易几乎断绝了,掌控制海权的大明封锁了印度的出入口,禁止任何船只进出印度沿海。走私路线没了大规模正常贸易的掩护,绝大部分都直接停止运转了。只有极少数可以通过陆路转运,从缅甸甚至中亚地区,用传统的畜力车辆拖运。效率降低了几个数量级,成本也直接拉高了几个数量级。再加上大明商人内部流传的消息,现在只有格外头铁的人才会继续搞走私。主要是顺国人和其他不归大明管辖的少数国家的商人。德里城此时倒是变得更加的热闹了。李策凌在德里城专门划了一块地,准备恢复传统模式的手工业生产。李策凌下了圣旨,召集整个大顺境内曾经的手工业工匠,将他们在德里城集结起来,让他们恢复生产能力。以前李策凌准备在德里搞大明式的大工业生产,意识到无法完成之后就基本停止了。当时建设的厂房和空间,正好用来搞传统手工业。不得不说,李策凌的规划确实起到了效果,就和秦汉时期将工匠集中起来搞生产一样。老工匠和新工匠们集中交流,倒也很快就开始恢复传统生产模式了。因为印度内陆的交通太差了,大明的商品没办法完全深入到所有地方,很多偏远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工匠。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业炼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