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万历明君 > 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

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

事,此时受唤,这才神魂归窍。

“回禀陛下。”王国光顿了顿,给自己组织言语的时间,“万历七年,除留存各省夏税秋粮,共一千三百二十万三千一百四十四石有奇外。”

“一干税目,归拢中枢大小府库,合折银二千一百三十二万两白银,其中太仓库五百九十八万四千六百有奇。”

万历四年定制,无论地方省府衙门留存,还是转运中枢,都要在户部登记造册。

如今中枢的大大小小府库,无论是太仓库、太仆寺、节慎库,乃至内库,虽然仍旧是分锅吃饭,但户部要计总账了。

这也是为何前几年年会,王国光只能报太仓库的年入,如今却能合拢一齐汇报。

不仅如此,在记国库的年账时,还要做两套账——一套按实际入账,一套折合为银价入账。

当然,别看只是一点小小的规范化工作,改变了统计方式,实质上大大增加了户部的职权以及工作量。

自此之后,五部、内库,频频跟户部撕扯不休。

要不是给户部扩了编,老王头吵着要致仕了——扩编其实也有的吵,国子监年年抱怨户部,说其录用的监生种子太多了,显著降低了太学举人的升学率,当然,国子监嘛,说话就不太能吵到人了。

只听王国光继续说道:“……矿税、关税、盐税皆与去年持平,田税占82%,较去年下降了2个点,商税因近海海运兴起、与朵颜三卫的互市建成、湖广宗产上缴利润增多等原因,较去年上升了2个点,多出四十万两白银。”

按下户部用词逐渐变成皇帝的模样且不提,申时行当即开口追问道:“今年非税收入呢?”

皇帝登基八年以来,就没有一年是不抄家的,可以说,抄家就是这几年实行新法的财源支柱之一。

饶是申时行这种老实人,都觉得上瘾。

王国光砸吧砸吧嘴:“申阁老,石茂华、刘世延一党抄的家,还未来得及入账,除去朽腐的宝钞外,目前折银止有一百一十万两。”

活钱倒是没多少,主要字画、珠宝极多。

申时行跟着砸吧砸吧嘴,暗暗盘算石茂华、刘世延等人抄完家能有多少。

这时,一时没怎么说话的温纯突然开口,朝皇帝劝谏道:“陛下,非税收入不是长久之计,法司逐利,唯恐坏了风气。”

抄家抄太多,就官不聊生了。

石茂华等人宁愿狗急跳墙,未必没有皇帝过于严酷的原因在里面。

朱翊钧从善如流:“这是自然。”

简单敷衍一句,他再度看向王国光:“支出呢?”

王国光对此信手拈来:“回陛下的话,万历七年,地方留存各支各用,中枢支出合计折银一千八百九十万两。”

“边饷银占47%,较去年多了5个点;营卫官军俸粮仍占14%……”

大明朝的军费支出,已经常年在六成这个关口居高不下了。

“陛下内府供用仍占10%;宗藩禄粮占19%,较去年降了1个点,较万历元年降了10个点;朝官俸禄占6%……”

朝官的俸禄支出最低,但这相较于万历元年,已经翻了三倍了。

另外也是因为地方官吏的绩效,是以留存的形式,直接让各省府将这一部分截留。

“其中,收入白银化比例41.9%,支出白银化比例49.4%,集中于南直隶、浙江、湖广等富庶南方。”

白银化是不得不走的道路,总不可能眨眼就跳到信用货币去了。

而在此之前,调整软件,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朱翊钧听着王国光娓娓道来,言之有物,只觉舒服极了。

新政以来,这位户部尚书跟工部尚书朱衡,都是从来不显山不露水,没什么存在感,但无论能力、忠心,都无可挑剔,虽然没有调和阴阳的宰辅之才,却真正做到了独当一面。

尤其户部改制,可以说行云流水,毫无迟滞。

白银化支付的数据统计,去年才说,今年就直接落到了实处,新政的基本盘,不就是这些坚实的拥趸么?

“此外,遵陛下谕旨,臣会诸同僚,订《万历会计录》,今年编修成帙,恭呈陛下。”

王国光将身前的四套书册双手捧起。

张宏轻车熟路接过,将其呈与皇帝手中。

朱翊钧伸手接过。

蓝本两年前他就看过了,可以说,这本书册就是如今的税法总纲。

库监、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