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上自己的人,或者举荐亲信。
有了举斤千鼎的升官好处,这会大家都争抢着名额。
胤禛考虑的更多一些,大清万寿确实显威了,也让各国看到了大清的盛世昌隆。
但国库消耗也大,更不说这些国家虽然送了贺礼,可康熙这边也要回礼。
胤禛连夜写了一份奏折,表示比赛场在游乐场举办,然后收门票,以充国库。
去年底收上来西千多万的税,如今才三月就只剩一半,胤禛能不担心吗。
就算他不管户部,都想操心大清的国库,管了户部,他责任更大了。
但是胤禛这份奏折在朝堂上却不讨好,被朝臣喷的体无完肤。
有的说他唯利是图、利欲熏心、为富不仁,陷大清于不仁不义的境地,在各国使臣面前败坏大清的名声。
胤禛也火了,人家就拿些土特产过来,大清这边为了彰显大国之威的仁德大度,就大方的赏赐这么多国家大量的瓷器、茶叶、丝绸、还有金银玉如意。
这些都不要钱吗。
大清即是大国,适当的赏赐可以,可也不能超过了别人的贺礼。
别人拿一倍礼来,你双倍甚至多倍回礼,大清国库就是再充足,也不是这样办事的。
这不是冤大头吗,慷国库之慨,可想到大清的百姓。
现在粮食产量提高了,解决了大清许多百姓的温饱饥饿问题,可还有大量的灾民百姓还在饿肚子。
再说,国库要是没钱拿什么发军饷发俸禄,赈济灾荒,修建河堤,蓄水坝造水库?
所以朝堂上,胤禛以一敌百,舌战群臣,问大臣们,往后救灾愿捐多少钱?
PS:一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