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王陵认为安平君不好,相反,他可觉着安平君简直太好了。能遇到这样的主君,王陵心里可踏实了,谁不愿意有一个仁慈良善的主君来统领自己呢?
但是,这样的主君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他不仅对自己人好,还对敌人
好,这一点,就让王陵忍不住犯嘀咕了。
王陵承认,接收这几十万的俘虏,对河内恢复生产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旁的不说,河内这条又宽又好走的直道,就是这几十万的俘虏修起来的,但他作为一个将军,还是作为武安君手下的一名将军,他还是坚持认为,这些俘虏,杀掉才是铲除祸根一劳永逸的最好方法。
如今汤榆提起这个钓鱼执法的计谋,正中他下怀,所以他立马就同意了。
王陵去看从甲,问道:“老弟你怎么看?”
从甲瞥了王陵一眼,冷哼道:"就按汤公的计谋办。"
显然,作为武安君手底下的一员大将,他与王陵持同一个看法。决定河内命
运的三人相互对视一眼,都露出了阴恻恻的微笑。
这三人计划的挺好,计划开展的也挺顺利,赵军俘虏分开生活的十几个乡里,几乎全部都响应起事了,变故发生在汤榆派遣去的间谍点火烧房子的时候。
这个间谍的打算是,为了能取信这些赵人,让他们相信他真的是赵王派遣来带领他们回赵的人,在摸黑出发的时候,便顺手点燃了这些赵人居住的房屋。
结果,原本还好好的赵人,居然不顾引起响动,纷纷提起木桶去打水救火。
一个赵人斥责道:“要走,咱们直接走就行了,做什么要烧屋?”间谍甲眨眨眼,道:"这些都是秦人的房屋,将它们都烧了,不是正好?"
这个赵人憋红了脸,道:“虽、虽然是秦、秦人的,但也是我们一草一瓦亲手盖起来的,这样好的屋子,烧、烧了."
他想说烧了岂不是可惜了?
但他又记起自己是赵人,烧了秦人的房屋,他可惜什么呢?
他理智上觉着不应该可惜,但心里感情上,他接受不了烧房子这个行为。但他是个大老粗,这种感情上与理智上的背冲,一时间将他弄糊涂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另一个年纪一看就大上许多的赵人提着已经空了还在滴水的水桶过来,他眼睛没有去看那个间谍,而是看着已经熄灭了火焰的房屋,冷声道:“我们是赵人,不是畜生,秦人如何待我们的,我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我们归赵,是为了去寻找我们的亲人,而不是烧杀抢掠乡里百姓的。".
就如秦王所想的那样,郑安平投降,他自己投降也就罢了,他想带着秦国十万大军投降赵国是不可能的。
从甲从一开始郑安平轻视赵国的十万大军的时候,他在心里就留了一个心眼,等他看到秦军进攻不成章法,即将溃散的时候,他利用之前从白起手中接过的军符,迅速收拢溃军,推至荡阴城外。
荡阴是安平君要建的城池,安平君在河内的时候,就住在荡阴城中,有安平君在的荡阴城,可以说是东河内最富庶人最多的地方。
在荡阴,他可以不缺粮草,还可以征集青壮,设立防线,抵御赵国十万大军的进攻,于此同时,他还可以据城以守,等待秦王的援军。
他相信,大王一定会派援军来河内的,毕竟,现在的河内,如果丢失了,可就太可惜了。汤榆就在东河内。
他收到有溃军逃到荡阴城外的消息之后,他就知道秦军败了。而且,败的非常蹊跷。
等他在城外见到从甲,听了从甲对战况的叙述之后,汤榆也就不奇怪秦军为什么会败了。汤榆当即冷笑:"自寻死路!"
从甲带回来的不仅有近六万溃军,还有从安阳和防陵逃散而来的百姓。汤榆并没有驱赶这些才在河内安家不到两年的百姓,但他也没直接开城门,放这些人进荡阴城。
汤榆已经听说了,此次攻秦的赵军,多数是由赵国的老小女百姓组成的,逃散而是秦国的百姓,但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都曾经是赵人,因为各种原因在河内定居的,加之,这里本来就是赵国的土地,秦国将这里打下来,才经营了几年?
如今赵军攻来,汤榆实在没有把握这些赵人,会不会反咬一口,被刺秦军。
但也不能驱赶,这不符合安平君定下的治民政策。如果安平君在此,他一定不会驱赶这些好不容易有容身之地现在又无家可归的可怜庶人们的、
汤榆将这些人都暂时安置在荡阴城外不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