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拿到哪怕一粒粮食吗?"
秦王默然。
范雎:“安平君之能,看似在民不在军,但实际上,掌握了民,就是掌握了军啊。”
“再者,武安君待安平君,子侄之亲也就如此了。安平君身在邯郸的时候,武安君没有君令,就私自向赵边境屯兵,就是为了能听从安平君的召唤,用兵攻打邯郸,营救安平君呢。"
"如果安平君有志于王位,武安君……必定会助其得位!"
秦王:"那么,范叔觉着,该如何对待安平君呢?"
范叔:"不如以安平君为河内郡守,让其治理河内,震慑赵、魏、韩三国,这样,河内很快,就会彻底成为秦国的土地了。"
秦王大摇其头:“还不够。”
范雎非常为难,范雎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惶恐道:"臣只能想到这些,还请大王决断。"
秦王叹道:"寡人…尽知,相国退下吧。"
范睢:"诺。"
秦王看着范雎恭敬远去的背影,陷入了沉思。角落里的史官奋笔疾书。
安平君可是说了,秦国的历史,绝对不能断层,大王和臣子们的奏对,臣子们对王上的谏言,一定要一笔不差的将其记录下来,为以后编纂秦国的历史做采集。
啊啊啊惊天大变啊,在秦国即将一飞冲天之际,太子储君之位不稳,继承人恐有变更之危。
秦国将相不合,相国怀疑战神武安君已经暗中投向了的安平君,若有宫廷政变,武安君支持谁,谁就是下一任秦王。
秦王已经老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弃社稷而去回归祖宗宗庙,面对接下来的继承人之争,武安君的背叛,他要做何选择呢.…
还没等史官脑补完心中的权谋大戏,就听秦王道:“来人。”
史官聚精聚神,心道,来了,来了,王令就要下达了,我可得一定记好了。
不,我一定要将今日所见所闻所
听所记多抄录几份,藏到不同的地方去,这可是独家记录,万不可被夺被烧被遗失了。
魏无忌带着被骚然的疲惫不堪的援军到达平阳南郊外与魏军合军的时候,楚军早就撤离干净了。
撤离的楚军其实也没得到多少好处,等路过煮枣的时候,同样遇到了陶郡秦军的突袭,楚军与秦军在魏国境内展开一场大战。
楚军发现,陶郡的秦军铠甲和刀戈虽然装备比他们精良,但之前在战场上见到的那种可怕的战车没有出现,出现的数量可观的骑兵马脖子上也没有装备铠甲。
景阳得到斥候兵的汇报之后,当机立断展开军阵,利用楚国修修补补还能用的战车与秦军展开一场遭遇战。
景阳所率领的楚军在秦、魏、楚战场上损失了两万多,剩下能战斗的兵力有八万,而从陶郡而来突袭楚军的秦军只有五万,虽然有骑兵可以左右支应,冲散楚徒兵,但楚军人数多出了三万的悬殊,一时间秦楚交战不相上下。
楚军本来就是要撤军了,秦军突袭也只是想占点便宜,不想让发动战争攻秦的楚人和魏人好过罢了。
在魏国的土地上开战,对魏国民生破坏,那是巨大的。
陶郡郡守见楚军的便宜并不好战,就鸣金收兵,放楚军走了,自己也领着秦人在魏人的土地上做好补给,然后回陶郡了。
就,很让人生气!
景阳磨着后槽牙,暗自发誓,有生之年一定要这些秦人好看,然后就带着灰头土脸的楚军回楚国了。
得知秦楚交战的魏王也很生气。虽然秦军在魏地上没有杀害百姓,但是田地庄稼和百姓的房屋都毁了,百姓的粮食也都被秦军抢走了,这样,魏国一下子就多出来许多离人,让魏王非常恼火。
魏无忌到达战场,他见大军士气低迷,没有即刻出兵攻打秦军。秦军明知道魏军疲惫,也不主动攻打魏军。
领兵的王陵还派遣军使给魏无忌送信,要他放心,在魏军修养好之前,他是不会攻打魏军的。魏无忌充分表现了他一国公子的涵养,送走秦军使之后,跟门客商量,这战不能打了。
魏无忌:"如今楚国已经撤军。秦军二十万,而我军只有十七万。秦军既有军械之力,又有兵卒之力。而我军军械上比不上秦军,军卒数量上也比不过秦军,与秦军交战,我军只有被屠杀的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不智。我不能让跟着我出来的军卒们白白死在战场上。"
大将晋
鄙动容不已,他说:"既然不能攻打,不如用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