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鱼很好说话:“三分之一也行啊,那就三分之一。”
李牧:.被套路了!
秦鱼笑道:"既然已经谈好了,李大兄,咱们去赛马吧?让这些等急了
的百姓去收割吧,要是变了天,粮食可就糟蹋在地里了。"
李牧黑脸:"我乃是赵国李氏,你别乱叫人。"
秦鱼:"好的好的,李大兄,咱们去赛马吧?看看是你的宝马跑的快,还是我的黑玫瑰跑的快?"
李牧:…这小子好厚的脸皮!
最终,赵人确实是得到了三分之二的粮食,但是紧接着,秦鱼就用远低于赵国境内的市场价的盐和布匹,从赵人手中换回了三分之一的粮食。
若不是李牧言辞禁止,秦鱼能有把握从赵人手中换取更多的粮食。看着少了整整一半的粮草,李牧看着秦鱼的眼睛都要喷火了。
他虽然是复杂押运粮草的将领,这些粮草也是屯兵在此的赵人种的,理论上都属于李牧,赵人士兵无权私下交易。
但李家要是这样死板的带兵,听从他们给他们卖命的士兵绝对会少很多,现在,已经不流行奴隶兵那一套了。
这些赵人都是良家子,他们亲手种的粮食,他们是有相对灵活的处置权的。
所以,李牧并不能直接下令禁止他们跟秦人交换,毕竟,用粮食交换回来的,可是盐和布匹,同样是一个人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以及战略用品。
秦鱼如愿以偿的带着成车成车的粮食回栎阳了,但他给李牧却留下了一个滚刀肉的无赖印象。
异人到赵国做质子的这一年秋天,赵国边境与秦国的上郡发生了一点点的小冲突,只有一点点,很快就和谐的解决了。
起因还是秦鱼跟上郡的郡守完廪合作从赵国往秦国买粮运粮的生意。
三年前,白起给秦鱼从西域送来了五万头牛羊,秦鱼顿觉钱多的烧手,想了一个从邻国赵国以布买粮的主意。当然不是从饭都吃不饱的赵国庶人手里买粮,而是用精美厚实抵挡风寒的布,从赵国的贵族手中买粮。
但秦鱼似乎疏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国本身,并不是一个产粮大国。
赵国境内多山,大的山脉有燕山、太行山、阴山,比较小的山脉有五台山、恒山、吕梁山,能种粮的,也就只有大同盆地、太原盆地等几个群山包围的小盆地,以及赵国的都城邯郸周围土地,所以说,别看现在赵国的国土面积比韩国和魏国大,但要论产粮能力,它连韩国都比不上,更别提占有圃田泽等黄河两岸肥沃土地的魏国了。
所以,秦鱼从赵国贵族那里大量买粮的愿望,在第二年的秋收之后,基本破产了。
人赵国的贵族也不傻啊,手里的土地就产这么多粮食,我都卖了,自己吃什么?衣服布匹再还看,也不能当吃的呢。
但秦鱼并没有气馁,因为他知道,赵国还有一个产粮宝地,那就是前后河套地区。
现在黄河最北面两个拐角的前后河套地区,水土流失基本没有,土地肥沃的不要不要的。
之前是匈奴在此牧马放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这片土地被赵国打了下来,还修建了赵长城,以此来抵御匈奴。
这片土地虽然被赵国打下来了,但赵国只是将之当成防御匈奴的边境之地,因为此地水草丰美,赵国的将士同样在此牧马,却没有在此耕种。
前后河套这片肥美之地,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迁境内百姓十万户来此充实边疆,并令蒙恬在此屯兵戌守之后,被黄河几字形包围的这块土地,才算是开垦起来。
黄河之水,也是从这个时间段开始,一日比一日的浑浊起来的。
只有开垦,没有治理,疏松的黄土地不再驯服,随着雨水的冲刷,最终流进了大河,让河水变的浑浊。
r/>
现在,秦鱼让上郡的百姓们大量种植牧草,大力发展牲畜养殖业,禁止开垦农田,所以上郡的民生产业极度单一,根本不具有稳定性,要想稳定,还得是农业。
所以,秦鱼瞄准了此时还在赵国手里的河套地区。
有了河套(平原)耕种,上郡(鄂尔多斯高原)放牧,上郡就稳了。
但有一点点的小问题,那就是,这河套,还在赵国手里呢。
不过,这个问题不大。
今年年初的时候,秦鱼跟上郡郡守使了一个非常怀柔的政策,那就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让上郡的百姓带着全套的铁制农具和足够的粮食朝河套那边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