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扩大了……"
"公子…."
"公子.…"
/>荀子:你们为什么要叫他公子?难道秦国的公子,和其他六国的公子不一样吗?秦鱼,公子鱼,是他想的那个公子鱼吗?
等到出了这条街,荀子拉住毛驴,问坐在毛驴背上一脸无辜的秦鱼:“秦鱼,你是不是再重新介绍一下自己?"
秦鱼只好飞身下毛驴,在荀子面前站定,微微一礼,道:“吾乃赵鱼,嬴姓秦氏宗室,封地栎阳西乡,见过荀子。"
又道:“我原本就是嬴姓秦氏的一支,所以叫秦鱼。”
我可没骗你。
荀子失笑,再次仔细打量眼前的小童:“我这一路走来,听了无数关于公子鱼的故事,却从未想过,公子鱼竟是一稚儿?"
秦鱼也笑:“想道之处呢?"
荀子想到之前他让秦鱼跟他提问问题,秦鱼却是问他“在渭水河畔建立秦国学宫”的问题,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应该对他的身份有所猜测才是。
一般来请教学问的人,哪里有问政务的?
什么样的人才会问政务呢?
自然是掌权者了。
荀子叹道:“志在天下者,公子也。看来,秦国又要出一位大贤了。”
秦鱼也叹道:“离的远着呢。就如我在迎客楼求书,结果,两年多来,只从荀子这里求来了一篇《劝学》,可见,秦国任重道远呢。"
"荀子,您可愿留在秦国,亲手为秦国打造一所渭水学宫呢?"
第二天一早,秦鱼就在烟和萝谷的打扮下去拜访荀子。
自然不是往庄重贵气里打扮,而是穿上麻衣素服,散下头发,做小童打扮,以请教学问的学生身份,去拜访荀子。
秦鱼自然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自己是荀子的学生,毕竟,荀子的《劝学》篇,他可是背了两千多年呢。
一大早的,荀子正坐在视野开阔的大堂里嗦面呢。清水下开的素面,浇上烧的浓厚的大骨汤,肉臊子,胡萝卜丝,小刺瓜咸菜丝,老姜丝,小嫩葱丝….大早上的嗦上一口,真是无上的享受。在热腾腾香喷喷的面汤下,荀子只觉自己的所有毛孔和味蕾都打开了,真是越吃越香。
嗦完一碗面,荀子觉着肚腹才垫了一个底,正想再要两碗解馋的时候,抬头就见一个白嫩一看就养的金贵非常的小童站在他不远处好奇的看他。
从他来了就一直跟在他身边形影不离殷切照顾他的小仆见他在看这小童,就上来介绍道:“好叫公知道,此乃我家少主。"
小童规矩的跟他行了一个儒家弟子的礼节,清脆叫人:“秦鱼见过荀子。”小童身后跟着的护卫和仆从侍女具都规矩行礼。
荀子一见这阵仗,就知道应该是昨晚上《劝学》的作用。荀子捋捋胡须,笑道:“无需多礼。可读过《劝学》了?”秦鱼依言起身,回道:“读过了。”
荀子:“可能背诵?”
这是套话。
在稷下学宫教课的时候,他见着来听课的学子时候,就是这么问话的。
可是读过某某某了?
哦,读过了,可是背下来了?
……
荀子一见到这小童像他的学生一样站在他的面前,荀子顺口就来了这么一句。咳,都怪这面太好吃了,将他的心神给松懈至此,这小童一看就是大家子,若是.还没等荀子想好“若是…”,就听眼前的小童轻轻喉咙,开始背诵他的《劝学》。
荀子亲手写的《劝学》,跟两千多年后的《劝学》,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秦鱼昨晚看过一遍之后,就将这里面的细微之处都挑了出来,并在脑海里写了个五千字小论文,细论这里面的不同之处,所以,此时背起荀子亲手写的《劝学》篇来,简直是顺溜的不能再顺溜了,背到其中抑扬顿挫之处,
更是语调激昂,一看就是非常喜欢这片文
章的。
荀子越听越惊奇,听到最后,竟然与小童一起吟诵起来。
这边学习氛围如此浓厚,进来大堂用早膳的人具都放轻了脚步,有那粗俗不懂礼的人进来了,也有人特地提醒,让他们不要打扰自家公子求学。
等秦鱼一字不差的背诵完之后,荀子满意的点头,请秦鱼坐下来一起用早膳。
秦鱼依言坐下,给自己要了一个水煮蛋,一小碗白米粥,用自己的第二顿早膳。荀子则是依照自己的心意,又一连用了两碗汤面,才觉着饱腹。
秦鱼努力的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