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秋高气爽。·如!文+枉+ ~哽¢薪_最?筷_
今年的八月和往年的八月有相当大的不同。往年八月,正是秋收时节,徐州南北之地都颇为繁忙。为了确保粮食的产量,会等稻米秋粮完全成熟再开始次第收割。时间由南至北要持续一个月之久。
但今年,在八月十五之前,粮食已经全部收割完毕,只剩下少量的尚未成熟的田亩而已。即便南方的稻米还没有完全的成熟,徐州衙署也下令立刻开镰收割。这对于很注重粮食收获的徐州而言,颇不寻常。
不仅如此,其他各方面都有不寻常之处。徐州各大码头的船只聚集,码头上比之往年更加的繁忙。大量的物资被装运上船,蒙的严严实实的货船组成船队,没日没夜的来往进出,不知驶向何方。
各大作坊也加班加点的赶工。火器火药作坊每日通宵灯火通明。盔甲兵器作坊也是如此,甚至干粮制作作坊,相关的帐篷睡袋携带的水囊军衣等各大作坊也都忙碌无比。大量的物资被严密打包,然后运往码头装船运走。
按照徐州的规矩,中秋节已经正式成为节日。军民百姓可以享受一天的中秋假期。这个规矩其实已经实行了六年了,已经为徐州百姓所接受和认可。
不过,对于东府军将士而言,中秋节并不是他们所能享受的节日。往年的中秋节都是如此。但今年却不同,许多东府军军人家庭在中秋节当日见到了他们在军中的丈夫父亲或儿子。
东府军破天荒的放了一天假期,让一些东府军的将士回家团圆。那些驻地遥远的,也想家中亲人写信保平安。
虽然这些将士没有说出原因,但是,敏锐的家属们还是意识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从休假兵士们欲言又止,依依不舍的神情之中,能感觉到有些重大之事要发生。
整个徐州,在进入八月之后的整个气氛,变得极不寻常。空气中弥漫着忙碌紧张的意味,似乎有大事要发生。
这一切当然是同桓玄称帝之事有关。在桓玄称帝的诏书送达徐州之后,李徽便已经召集了徐州主要军政要员商议。商议的自然是起兵讨伐桓玄之事。
对于徐州上下而言,这是他们数年前便希望李徽做的事情,今日终于要开始了。上上下下自然是精神振奋,求之不得。在李徽提出讨伐桓玄的建议之后,他们几乎不假思索的全体同意出兵,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的意见。
对李徽而言,这也是他等待了数年的时机。李徽知道自己一直被人诟病为没有进取之心。早在数年前,苻朗献出玉玺之时,徐州上下便劝李徽起兵自立。但时隔四年之久,李徽才真正的提出了起兵。这其中自然有实力不济的担忧,有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战术需求,更重要的还是基于大局和形势的考虑。
之前,南北不定,徐州面临着南北的压力,局面是其实是不利于做出行动的。燕国时刻对徐州保持着巨大的压力,看似平静的北方边境,其实危机重重。而现在,燕国已被魏国攻入关东,慕容德成为了徐州的屏障,且根本不可能对徐州有任何的觊觎之心,看似不稳定的北方局势反而到了最为稳定的时刻,对徐州而言,外部环境其实是压力最小的时刻。?晓¨税~C~M_S! ^追.最^新·璋!截¢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桓玄终于按捺不住篡夺了大晋的皇权,这正是李徽需要的出兵的理由和要占据的道德制高点。
关于这一点,李徽显得和所有人格格不入。在徐州内部,这一点的争论最为激烈。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所谓的出兵的理由并不重要,道德上的制高点也没有意义,而只需实力碾压对手便可。因为这年头,实力便是一切,实力便是根本,其他的一切都是虚的。
李徽理解他们的想法。大晋所处的乱石之中,正是礼崩乐坏,道德崩溃的时代。暴力杀戮无处不在,武力强悍实力庞大是许多人唯一的追求。实力强大者可以消灭弱小者,掌控他们的命运。其他的一切在武力面前都是无关紧要的。
大大小小的势力此起彼伏,互相倾轧。有的衰亡有的兴起,遵循的便是实力大于一切的原则。所以,绝大部分人这么认为,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李徽却知道,实力强大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真正要结束这乱世的手段是要重新建立秩序,完成由乱及治的彻底的转变。
如果说,李徽只是想成为一方之霸主,成为这个时代中昙花一现的某方势力中的一员的话,那么确实无需去考虑太多。但李徽自从被迫走上了争霸之路,被主动或者被动的赋予了拯救苍生万民的重任之后,李徽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