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曹大人很是自责,为什么他这个文轩阁的当家人之前没发现这点呢?
还认为自己的工作做得不错,现在想想,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啊。
当大黎被敌军压境,国家危亡之时,文坛除了悲天悯丘以外能做什么?
连一句像样的劝战诗词都写不出来。
“曹大人,你也不用太自责,大黎出现这样的风气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要怪也只能怪我那不争气的皇爷爷。”
“他如果不制定重文轻武的国策,大黎怎么会落得这幅天地?都被人家欺负到家门口了,这和骑在脖颈上拉屎有什么区别?”
“我若是父皇,就把皇爷爷的灵位从祖庙拿出来了。”
李孝承毫不客气的说道。
反正周围也没别人,他可以大放厥词。
旁边的曹大人吓得身子瑟瑟发抖啊。
三皇子殿下,咱这嘴能不能有个把门的呀?
难道您没听说过隔墙有耳吗?
万一这话传到陛下耳朵里,那您就是欺师灭祖,大不孝啊。
就算陛下宠你,不会把你怎么样,那些恨不得您死的大臣呢,您能堵住他们的嘴吗?
“三皇子殿下,这话可不兴说呀,万一走漏了风声,传到陛下和那些大臣的耳朵里……”
曹大人赶忙提醒,可话说一半,便被李孝承打断了。
他懂得身在高位要谨小慎微,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万万不能说。
但李孝承完全不在乎。
又不是自己的亲爷爷,说他两句怎么了,亏到他了吗?
大黎现在这个样不是他的责任吗?
敢做那样的事还不让别人说了?
若是主世界的那些朝代皇帝做出这样的事儿,文人绝对在史书上把他贬低的一无是处。
甚至让他下罪己诏!
注意这里指的是文人而不是文臣。
因为重文轻武的国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文臣了,他们不夸奖皇上谁夸奖啊?
至于那些武将想唠叨几句,可没有那个文墨呀,只能憋在心里。
“本皇子心里有数,曹大人不用担心了,捐粮的事儿咱们给起了头,接下来姓李的他们应该能够处理好,咱们也得准备准备出发去靖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