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152章 博望苑

第152章 博望苑

员之间的人情往来。”

真正导致汉家行贿、受贿蔚然成风,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演愈烈的原因,正如天子启方才所言:单靠俸禄,官员根本无法保证日常开销……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汉家自开国——尤其是自先帝以来,便对官员收受贿赂的事不甚严苛。”

“太祖高皇帝开国之时,关中粮米八千钱一石。”

只是相较于先前,此时的天子启,脸上分明多了几分自豪之色。

“因为单靠俸禄,官员们别说是迎来往送了,甚至就连自己家中的妻儿老小,都未必能养得活。”

“反过来说:佃租于太子私苑的农人,便也天然是储君最可信的班底。”

“后来,先帝让朕组建太子卫队,朕也从这些佃农家中,挑选了数百青壮。”

···

“官场上也是。”

“虽然这是关中遍地饿殍、百姓民易子相食时的粮价,但也足以解释凡太祖皇帝一朝,关中粮价,为何从不曾掉下三千钱每石。”

“再者,开国之时,凡朝中三公九卿——甚至是凡二千石的官员,乃至于地方郡守,都大多是有封国的彻侯,有封国产出的租税,根本瞧不上俸禄那仨瓜俩枣。”

说着,天子启不由含笑侧过头,望向刘荣的目光中,更明带上了一抹自豪之色。

“只不过这句话,说的并不是长安的百姓,而是单纯在说官员。”

“——哪怕是按二千钱来算,萧相国一年的俸禄,也是钱四百万,外加价值四百万钱的粮米。”

见刘荣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天子启面上笑容更甚。

“但现在,别说是公、卿一级——到了先帝时,甚至就连丞相,都是关内侯临时加封为彻侯,才得以顺利上任。”

“丞相尚且如此,其余公卿,乃至于那些千石以上的中层官员,自然更是少有彻侯。”

“没有封国,只能指望俸禄,偏偏粮价自开国时降到如今,已经降到了彼时的三十分之一。”

“但官员俸禄,却至今都没有变过分毫——丞相仍旧实俸四千石,朝中公卿,也仍旧是按照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的秩比,领着两千石上下的实俸……”

一口气将这段话说出口,刘荣也是不由有些气息急促,便稍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呼吸。

而后,才长呼一口气,悠悠道:“确实难呐~”

“堂堂九卿,秩中二千石,实俸二千四百石,折钱却只有不到十七万钱。”

“折金才十七金,连一件像样的少府瓷器都买不到……”

含笑低着头,负手缓行于路上,听刘荣说起当下,汉家官员的超低俸禄,天子启本还为刘荣能看透其中的关键而感到欣慰。

到最后,听刘荣以少府瓷器来作为等价物,以‘九卿一年俸禄,买不起一件瓷器’来作类比,天子启更是莞尔一笑,自然地抬起手,在刘荣的肩上亲拍了拍,便也顺势将手搭上了刘荣肩上。

“太子为我汉家,寻了个好财路。”

“——过去这几年,少府凭出售瓷器所得的利,几乎能承担朝堂平定吴楚之乱的一半支出。”

“但瓷器,终归是一件华而不实的玩物。”

“吴楚乱平之后,朝堂便要大刀阔斧,削夺诸侯王的诸多权柄。”

“权柄没了,诸侯藩王的财富,便也会慢慢变少,直到有一天,也和长安朝堂的九卿一样,连一件瓷器都买不起。”

“待彼时,少府的瓷器,恐怕就会有价无市,纵是作价千金,也很难找到买家了……”

听闻此言,刘荣表面上乖巧点下头,暗下却是微微摇了摇头。

在很多时候,刘荣都很难因为自己穿越者的身份,而在这些当下时代的杰出者面前,取得什么明显优势。

或者应该说:穿越者身份,为刘荣带来的优势,只有两样。

——天眼,即对历史脉络的先知先觉;

以及跨越两千多年的宏伟视角,所带来的大局观。

天子启说:吴楚之乱平定之后,诸侯王们会越来越穷,早晚有一天,会买不起少府的瓷器。

刘荣承认这一点。

作为少府瓷器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刘荣也同样清楚:过去这几年,少府瓷器超过八成的客户,都是汉家的宗亲藩王群体。

剩下两成,也大多是豪商巨贾,以及部分闲散彻侯。

但刘荣不会告诉——也无法告诉天子启的是:在未来,汉家的商人群体,必定会在诸侯藩王们的尸骸上汲取营养,而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关东大地遍地开花。

道理很简单;

——财富,并不会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